尽管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已取得一些可喜成果,但在一体化建设的理念、内涵、路径、机制、运行等方面仍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和误区,在具体工作中表现为目标定位不够精准、内容方法衔接不当、教育资源利用不足、教育管理有待优化、保障机制仍需完善等问题,需要从组织领导、理论研究、课程建设、师资队伍、资源平台等维度进一步下功夫。
一、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障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重要经验和政治优势。党的领导是新时代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应从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等方面展开。政治领导就是始终坚持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确保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组织领导就是要建立健全完善的领导机制和组织管理体系,为一体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条件;思想领导就是要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一体化建设。加强党的领导,具体表现为中央组织领导、学校党委和基层党组织领导等层面落实责任归属、明确职责分工。其中,中央组织宏观调控、统一部署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学科、师资等一体化建设和管理方面的重大事项,通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和一体化建设专家指导组等决策协调议事机构加强分类指导;学校党委统筹协调,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学校特色建设工作方案,将一体化建设列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纳入学校党的建设工作考核、办学质量和学科建设评估标准体系,明晰考核目标和惩戒红线;学校基层党组织通力合作、协作配合,贯彻上级要求,加强工作落实。推动构建学校党组织承担主责、学校教师全员参与、各部门紧密配合、齐抓共管的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大格局。
二、深化理论研究,健全教科研机制
由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一体化提法较新、难度较高,对于其内涵要求、现存问题、薄弱环节、实践路径等问题还需深化研究。其一,重点关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基础理论、重大问题研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理论、历史发展、应用研究、比较研究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为一体化建设提供坚实的学科支撑;将研究视野从教育学、教育管理学延展到更为广阔的学科范畴和体系中,特别是社会学、哲学和系统科学等;对于不同学段思政课、同一学段不同课程之间、各册教材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一体化建设的目标设置、内容衔接和规律应用,国外教育一体化建设经验等问题开展研讨,凸显问题意识、创新性和现实针对性。其二,建立健全大中小学合作科研制度,一线教师应成为研究主体。推动科研创新团队培育支持计划、科教协同育人计划、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计划等,设立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研究专项课题,设置奖励性政策和引导性措施,鼓励不同学段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共同组建科研团队、联合申报相关科研项目,加强与校外专业研究人员的交流合作。高校要在科研成果的整理、凝练、分享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领中小学共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理论和实践成果。
三、聚焦课程载体,建构课程体系
课程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的重要载体。课程体系建设既包含每门具体课程的内容布局、教学条件、技术方法等,也涵盖对各个学段各门课程结构比例、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统筹安排,是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要发挥思政课的示范引领作用,以课程标准为准绳、以课程教材为依据、以课程内容为重心,形成体系完整、有机衔接的课程群。其一,课程标准层面。基础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制定存在着时间不同步、层次不接续等问题,应设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选聘一批一线教师作为特约专家,统筹制定总体课程指标和评价维度,修订各学段课程标准。其二,课程教材层面。针对大中小学各学段教材的知识难度、理论深度、价值高度等问题进行充分调研,及时修订大中小学思政课统编教材等,在原有的教材编制分组的基础上由相邻学段教材编制的主要负责人兼任督察员。在教材修订上,对上学段已经详细传授过的内容少编排少论述,对上学段简要传授的重要内容进行深层次编排与论述,对必要重复内容采取新方式进行编排和论述,对案例、引文等论证材料中的重复和规范性不足的问题作适当调整。其三,课程内容层面。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为重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优化内容供给,使教育重点与社会热点、理论难点、学生特点有机融合;将党的创新理论和生动实践一以贯之地融入各学段各课程,做好传授方式的连续性、渐进式、个性化设计;针对不同学段特点推出一批思想深刻、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效果显著的“金课”,做好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课程、优秀案例的宣传推广工作。
四、抓住关键主体,推动队伍优化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关键是要建设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这支队伍不仅涵盖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等,也包括从事相关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职人员,还包括家庭和社会中的有效育人力量。其一,推进师资队伍准入培训的一体化。严格把控入口关,配足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推进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和优秀人才引进工作;制定专项提升培训规划,依托试点学校成立培训研修基地,加强教学水平、师德师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的集体培训,将全周期、全类型、全范围的师资队伍培训机制建立起来。其二,促进师资队伍教研交流的一体化。重点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全员参与、同一学段思政课教师全员参与、同一学段思政课教师与其他课程教师共同参与的教学观摩会、集体备课会和经验分享会,建立互听互评机制,共同商讨不同学段、不同课程的教学侧重点,对教学活动进行总结反思;邀请校外知名人士、优秀校友开办访谈讲座,积极召开师生座谈会、家长座谈会、学生工作例会、辅导员例会、主题班会和学生干部联席会等,就学生学习生活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其三,加强师资队伍服务保障的一体化。将师资队伍建设列入学校重点工作,提供经费保障;结合各学段教师不同的工作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责任清单;构建科学全面、可量化可操作的考评指标体系,完善奖惩机制,注重育人典型事迹和先进人物的宣传。
五、凝聚育人合力,拓展资源平台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涵盖校内外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显性资源以及信息技术、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文化氛围等隐性资源,平台则包括国家教育平台、学校自主开发的教育平台、企业和机构投入参与的教育平台等。要素、资源、平台与渠道的有效调配能够实现跨年级、跨学段、跨学校的优势互补,是完成各学段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实现育人一体化目标的重要保障。要有意识地挖掘、整合、转化和利用教育资源,积极运用现有平台、创设新平台。其一,推进网络平台建设。充分运用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中心资源开发系统等现有平台,打造具有各学段特色的虚拟仿真在线教学平台、学生自主学习系统、数字化管理平台和教师基础数据系统,为提升育人成效提供服务支撑和数据支持。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媒介拓展教育形式,提高利用示范视频、课件、题库等教育资源的综合水平,鼓励师生围绕教育内容创作微电影、动漫、音乐、短视频等。其二,善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联合大中小学的军政训练、走访调研、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联合专业社会组织、公共服务机构提供高质量产品和服务,共同担负学生成长成才的责任;引导高雅艺术、非物质文化、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走近师生,将真实鲜活的革命人物、英烈事迹、革命遗迹等红色资源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实践活动,打通历史与当代、理论与实践、理性认知与感性情感的脉络联系。其三,促进优质资源下沉。高校拥有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家和教学能手,在统领课程教学改革、开展教研培训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应定期将校史馆、科技展馆等面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组织专家走进中小学进行理论指导等,举办优秀中学生“先修研学”学科营等,深化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性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