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送你一颗冷香丸
《红楼梦》第七回,薛宝钗刚出场没多久,就给我们展示一样神奇的东西——冷香丸。
细读这“冷香丸” 的配方,要用春天的白牡丹花、夏天的白荷花、秋天的白芙蓉花、冬天的白梅花花蕊各十二两,还要采集雨水这一天的雨、白露的露、霜降的霜、小雪的雪。
为什么搞得这么神秘呢?直接的解释是,宝钗有一种从娘胎里带来的“热毒”,要用雨、露、霜、雪这些寒凉的东西去中和,不过,曹公笔下越神秘的东西,往往越有寓意。
这一段有脂砚斋批语:“历着炎凉,知著甘苦,虽离别亦能自安,故名曰冷香丸。”
很明显,炎是“热毒”,凉是“冷香丸”,那么,“虽离别亦能自安”这句怎么理解呢?
这句话总让我想起《大话西游》里,至尊宝在戴上金箍之前,观音对他说的一番话:
“我要再提醒你一次,金箍戴上之后你再也不是个凡人,人世间的情欲不能再沾半点。如果动心,这个金箍就会在你头上越收越紧,苦不堪言!”
至尊宝戴上金箍,变成了“斗战胜佛”孙悟空; 薛宝钗服下冷香丸,也成了《红楼梦》里的“佛系青年”。
其实,《红楼梦》里标标准准的“都行,可以,还不错”的“佛系青年”,既不是老是念叨着当和尚的宝玉,也不是深居简出的黛玉和妙玉,而是常常劝宝玉多研究些“仕途经济”的宝钗。
为什么这么说呢?
2/6、为什么宝钗的闺房如些朴素?
四大家族,以“有钱”著称的是薛家,“珍珠如土金如铁”。
不过,书中第四十回,众人游大观园,来到宝钗住的蘅芜苑,才发现这位富贵人家大小姐的闺房竟如此简朴,“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一个土定瓶”,数枝菊花,还有两部书,然后就是她的茶奁、茶杯而已,“衾褥也十分朴素”。
搞得贾母完全看不下去了,“年轻的姑娘屋里这样素净,也忌讳”。
有人说了,这是简约风吧。但贾母特意告诉大家,“要很爱素净,少几样倒使得,我最会收拾屋子“,就是说,这不是简约风,而是真正的朴素。
宝钗一个富贵人家的年轻姑娘,为什么不喜欢装饰品呢?第五十七回,宝钗看见未过门的堂弟媳邢岫烟带着探春送的玉佩,其中有一段解释:
“这些妆饰原出于大官富贵之家的小姐,你看我从头至脚可有这些富丽闲妆?然七八年之先,我也是这样来的,如今一时比不得一时了,所以我都自己该省的就省了。将来你这一到了我们家,这些没用的东西,只怕还有一箱子。”
《红楼梦》开始的时候,薛家已经走下坡路了,所以说“如今一时比不得一时了”,但底子还在,所以说“这些没用的东西,只怕还有一箱子”。
宝钗见识过最奢侈的生活,所以叫“七八年之先,我也是这样来的”,又预感家族正一步步走向衰落,所以“该省的就省了”。
但在她心幕中,这些代表富贵的物件仍然是“没用的东西”。这才叫“历着炎凉,知著甘苦”,才能“虽离别亦能自安”。
再看看今天一群苦逼青年,工作上碰了点壁,看了几本心灵鸡汤,就说什么一切不在乎,什么都行。
对没见识过的东西说“无所谓”,在可怜的几个选项中说“都可以”,这样的“佛系”,我是不相信的。
让我们来看看宝钗的佛性,是从何而来的呢?
3/6、宝钗性格的矛盾之处
《红楼梦》里,宝钗有个非常奇怪的特点,不管哪儿出了什么事,总能看到她的身影。
用阴谋论者的话来说,她是收买了很多眼线。但在正常人的思维看来,只是因为宝钗有个独特的爱好——喜欢串门儿,喜欢凑热闹。
佛系青年不应该是深居简出的“宅男宅女”吗?怎么还有这种操作呢?
宝钗的性格之中,确实有很多矛盾之处,比如她朴素清淡的家居风格和她积极入世的为人风格。
宝钗是很热心的人,贾府的上上下下谁没得过她的恩惠?有人说她为了和黛玉争,向大家示好。可人做一件好事容易,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处处为他人着想,给大家送礼物,连回回被人遗忘的贾环赵姨娘都有一份,这就不得不说是性格使然。
她时刻在琢磨他人的想法,贾母喜欢什么戏,元春娘娘喜欢什么字眼,袭人在想什么心思……,我们觉得这么做人太累,但反过来说,能整天这么做人也不觉得累的,只能说是先天“热毒”体质了。
但实际上,凤姐对宝钗又有一句很有很到位的评价:“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
这个矛盾其实就是用“冷香丸”冶“热毒”的“临床反应”了,“不开口”不是因为“事不关己”,而是“不想罪人”,如果可以不得罪人,就算事不关己,就算没有好处,她也愿意出面。
王夫人请宝钗帮助探春和李纨管理荣国府,宝钗怕惹事上身,只答应当个顾问。但当探春信心满满地提出她的“承包方案”后,宝钗还是忍不住提,这个方案有缺陷,应该怎么怎么办。
拉长到一生看,大观园的这几年,可能是宝钗一生中最如鱼得水的经历,唯有在贾府这种极其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她的性格中那些不卑不亢、合宜得体的一面,才能越发显现出来。
宝钗是真正的“佛系青年”,你很难用世俗的观点云揣摩她的动机。表面上“左右逢源“,其实是真正的“无所求“,表面上中庸之道,其实是什么都可以。
宝钗不是天生的“佛系”,宝钗佛性是“冷香丸”带来的。就像她在审黛玉一回中说的:
“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背着我们偷看,我们也背着他们偷看。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丢开了……“
所以她的“热毒”在书中偶尔还是会“发作”一下。
4/6、人性是控制不住的
第三十六回,宝钗睡不着午觉,跑到怡红院。宝玉已经睡着了,一旁照看的袭人刚好有事,宝钗就自告奋勇地留了下来。
这一段写得很美,大热天的中午,“鸦雀无闻,一并连两只仙鹤在芭蕉下都睡着了”,“外间床上横三竖四,都是丫头们睡觉”。
美总是有情感流动的,宝钗“又见那个活计实在可爱,不由的拿起针来,就替他作”。
她在做什么呢?一边在绣宝玉的贴身肚兜上的鸳鸯,一边在为宝玉驱赶蚊蝇。这个举动肯定不符合礼仪,不象是宝钗能做出来的事,所以当这一幕被湘云和黛玉看见后,黛玉“半日又抿着嘴笑,却不敢笑出来”,湘云“才要笑,忽然想起宝钗素日待他厚道,便忙掩住口”。
真心流露的东西,不都是不符合礼仪的吗?人性是控制不了的,“佛系”青年总在无人时候,才发现自己还是“很在乎”,“有所谓”的。
5/6、佛性到连一丝温情也留不住时
宝钗的“冷”是深入骨髓的,表面看,反而很热,只有偶尔透露出的人生观,才让你感到彻骨冰寒。
第三十二回,吃斋念佛的王夫人,因为丫环宝钏跳井自杀,非常害怕,宝钗是这么安慰王夫人的:
“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傍边儿玩,失了脚掉下去的。……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了主仆之情了。”
第六十七回,薛蟠义弟柳湘莲因为尤三姐殉情而悲痛出走,宝钗听了这样的人间惨剧,反应是这样的:
“俗话说的好,‘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也是他们前生命定。如今已经死的死了,走的走了,依我说,也只好由他罢了。……倒是自从哥哥打江南回来了一二十日,贩了来的货物,想来也该发完了。”
这两段话的结构惊人的相似,都是死与生的对立。人死一了百了,何必是追究是“含恨跳井”还是“失足落井”,都是“前生命定”,重要的是家人的银子要给足;重要的是我们这些活着的人,要好好活着。
对事,每件事她都考虑周到;对人,每个人她很热心,这些关系是她生活的全部意义,但她也知道这其中并无意义,一旦失去,既不执念哭天抢地,也不刻意作四大皆空状。
宝钗是真正有“佛性”的人,佛性到连一丝温情也留不住时,反而是一种很中国的豁达,可谓是经典的“佛系人生态度”了。
6/6、“佛系青年”怼“伪佛系青年”
《红楼梦》里也有个自称“佛系青年”的贾宝玉,白天看戏时,听了一句“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晚上又看了会儿《南华经》,大哭一场后,忽然解悟了。
他于是写了几句“偈语”,又怕别人不知道他“悟”了,再写了一首诗解释了一番,大意是说:要万事皆空,才能有立足之地。
宝钗和黛玉于是给他讲了六祖惠能的故事。意思是说,宝玉现在悟到的境界,不过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离惠能的“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的真正开悟的境界,还差得远呢。
宝玉忽然明白了,“原来他们比我的知觉在先,尚未解悟,我如今何必自寻苦恼。”
当你觉得自己大彻大悟的时候,你很可能是陷入了另一个糊涂中。
还是宝玉聪明,便笑道:“谁又参禅?不过一时玩话罢了。”
(本文为“人神共奋说红楼”系列第28篇)
相关文章
为什么过去不会“阶层固化”,反而是“富不过三代”
每一个不想工作的人,都在等一个半夜敲门的女妖精
曹雪芹:上辈子作了什么孽,这辈子要当个富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