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像是生命里的安定药片,不停地治愈着我的浅薄、烦躁、空虚以及各种因为遭遇而留在身体深处的阴郁和封闭。
从不同的层面来说,我们都是病人,而阅读像是老中医开给我的一剂药方,一个疗程一个疗程的吞服,让我从本心开始慢慢康复,有了痊愈的可能。
然而很多时候,我们拥有着阅读的权利,却失去了驾驭阅读的能力,我们的阅读时光被自己随意支配,什么别人的事都可以占去。
阅读因为是自己的事,反而无意识的被次次割裂,只剩下碎片式的解渴,而非滋养。
一个个灵魂因为我们的大度和无视开始荒芜,有的甚至开始沙漠化,寸草不生。
或许我们有很强的生命意识,当我们举杯换盏、把酒言欢时,我们的内心告诉我们这并不是我们想要追求的自己,开始有深深的负累感。但为了场合不会因为我们而扫兴,我们会带着负累硬生生的把我们的生命意识掐死,连一刻的犹豫都不会有的坚决。
当我忙碌中偷得半日闲暇,拿一本自己喜爱很久的书,端坐打开之后,各种因为些零碎末梢的事儿电话一个接着一个进来时,我是十分恼怒的。
那一刻,让人顿生觉得,生活像一摊猪杂碎,在心里处处散发着闻不到的臭味,想逃离,却又冲不破自己给自己碎碎念的魔咒。
我们不停地向生活妥协,离自己的欢喜越来越远。
看似我们对生活最多情,其实是对自己最绝情。
我们正在用绵柔甜蜜的方式杀死那个本来独特的自己,越卑微的接受对自己便越残忍。
想着这些的时候,就想起了丽,一个很爱阅读的姑娘,初中就开始读张爱玲、三毛,读《红楼梦》、《三国演义》等等一切编辑成文字的书。
她也写一些练笔文章,书写少女的情怀和不断觉醒的青春感悟。有时还有青春文学的杂志社寄样刊给她,让热爱文字的我一度很羡慕。
前段时间,她从网络上艾特我,问:哥,最近在看什么书?
我一一回答,她说:很羡慕你,还有时间看书。她已经很久没有看过书了,生活里除了上班、下班,就是围着孩子转。
她说的好像生命里所有嘈杂琐碎的事儿在时光里无缝连接一样,她已经成了一个重复旋转的陀螺,每天每天被生活催赶着,用身体的支点在旋转,已经无力去思考换一个灵魂的支点,重新支撑起自己当初憧憬的人生。
只是有时候在时光的闲暇处,忆起当初,感觉梦想不死,感觉内心不服,还会讲起,还会想起,还会惦念,还不愿放手。
只是在生活里,已经找不到当初的勇气了,就那么怀揣着不甘的心被生活牵到了一个没有阳光、也没有风雨,一个没有希望、也没有失望之地,时而静默、时而躁动的活着。
想想当初,我们躲过老师的眼睛、躲过父母的唠叨、躲过生活的贫瘠、躲过青春年少的感伤,在那些没用论调的督促里,我们可以省出生活的费用去买一本书,愿意把千金难买的青春时光花在一本深爱的书上,愿意在阅读里寻觅自己和窥探世界,现在变成这样的自己,会不会沉默、悲伤,会不会发现当下的自己好陌生。
我们用各种理由忽略生活里的一本书,会不会生活就朝着我们想要的方向走去。
我们以孩子的名义大胆的向生活抱怨,向自己低头,是不是就是我们的孩子未来想看到的我们的样子。
我想,有一天孩子对我们说:我不要你这个样子,我想看到一个有自己独立世界的、丰满立体的妈妈(爸爸)。
我们该怎样的无言以对、内心惶恐,又怎样再去捡回自己世界里遗失的那枚美丽的、发着光芒的贝壳呢!
我们以成人的心态,以自我牺牲的可怜样,说:生活不易,留给自己的时间少的可怜的时候,其实我们是心虚的,我们只不过想找一个让自己安心的借口,好假借生活,给自己一个颓废、懒惰的借口,只是越这样,内心越来越不安,灵魂开始无处安放。
我们的世界沉浸在一片的嘈杂声中,我们关注所有人、所有事,又遗忘掉所有人、所有事,对外界唯诺和迁就,对自己武断又专制,好像我们多情到记起了全世界,却绝情地唯独忽略了自己。
看着边远山区孩子们求知的渴望神情,却因为经济贫困生命里安防不了一张课桌,看看身边的我们,因为信仰缺失生活里很难安放一本与灵魂对话的书,来时时翻阅,时时觉醒。
细细的咀嚼其中滋味,是不是我们要更让人怜悯。而那些孩子,只是让我们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