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己读书会第三期书单)
上一周,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啃了一遍《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
这本书还有一个副标题——“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书中通过青年和哲人的辩论展开,对阿德勒的自我救赎这一主要思想进行了解读。
人这一生,不论忙忙碌碌起起伏伏,终究只是归结于“做好自己”这一件事。
这是读完本书之后一直徘徊在脑中的一句话。在后来与小伙伴们的讨论中,我也一直对此念念不忘。
什么是做好自己?想必你此刻脑中会有短暂的空白。毕竟世界太纷繁复杂,很多人根本没办法静下心来思考。但我们不妨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看,生活里我们总是碰到这样的场景:
·正忙于工作,朋友刚好请您帮忙,尽管你没时间,但是不敢拒绝~
·和朋友聚餐,大家都想去吃排挡,只有你一个人想吃火锅,但你犹豫了下没有说出来~
·喜欢跳舞,但是父母希望你学经济,你不情愿但还是放弃了舞蹈~
……
《傲慢与偏见》里说:骄傲多半不外乎我们对我们自己的估价,虚荣却牵涉到我们希望别人对我们的看法。
太过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于是越来越难以做真正的自己。
而这本《被讨厌的勇气》则给了我们一把可能的钥匙。用咱们在己小伙伴的话说,这把钥匙就是三句话——“让我来”,“就现在”和“没关系”。
1)"让我来"——凡事从自己开始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公司有一个户外拓展,教官在第一堂课上洋洋洒洒地要我们记住一句话:我是一切的根源。大抵太过年轻,对待这种口号式的言论总是一笑了之。如今再想起这句话,倒也颇为认可。
过去的经历或是外界的现实就像书中提到的那18度的井水。井水本身温度没有改变,你在夏天喝,觉得它清凉可口;冬天喝,又觉得冰凉入骨。
阿德勒说:经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赋予经历的解释;被给予什么不重要,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才重要。
而经常告诉自己“让我来”,就是时刻告诉自己,外在条件如何并不重要,你怎么选择才重要。一句“让我来”,不回避工作、交友、爱之类的人际关系课题,积极主动地去面对。
拥有积极面对的态度,什么的烦恼都已经解决了一半。
当然,“让我来”也意味着我们对于自己的认可。不论在何种情况下,悦纳自己,单纯地相信自己这一点已经蕴含着强大的力量。
阿德勒的理论中,人们无法相信自己是因为常常拿自己和别人相比,由此产生“优于这个、输于那个”之类的想法。对于此时的我们而言,人人都可能成为我们的对手。世界成了是一个恐怖的竞技场。但你不妨和我一起看一下书中提到的这个小故事,也许就能豁然开朗:
一个朋友少年时代总是对着镜子整理头发。他祖母看到了对他说:“在意你的脸的只有你自己。”那之后,少年果然活得轻松了很多。
世界上的人并不太关注我们,即便我们在大街上倒立,也不太有人留意。而阿德勒也提到,所谓的追求卓越,是为了不断超越自我,而不是为了与谁竞争。认可自己,不再盲目比较中自卑,必须由你自己来。
2)"就现在"——认真的人活在当下
前面让我来已经解决了咱们再面对一个事情是做还是不做的问题,那么什么时候开始做呢?没有任何疑问,就是现在。
·等明天我就开始跑步~
·等她跟我道歉了我就跟她和好~
·等晴天了我就去看你~
在阿德勒看来,这一切都不是借口。那些想着过去或未来的人,并没有认真地活在“此时此刻”。
在书中,哲人说人生不是一场为了登上山顶的终极挑战,人生更像一场旅行。如果旅行的目的地是埃及金字塔,那么跨出家门的那一瞬间,“旅行”已经开始,朝着目的地出发途中的每一个瞬间都是旅行。当然,即使因为某些事情而没能够到达金字塔,那也并非没有旅行。这就是现实性的人生。
人生不是一条线,而是一连串的刹那。我们不是活在“在路上”的人生中,而是时常活在“此时此刻”。就像舞台的聚光灯一样集中在舞台上时,舞台的前后反而一片漆黑。我们应该把光聚焦在现在,而不是把微弱的光投射在过去或者将来。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聚焦当下并不是及时行乐、随心所欲,而是认真且谨慎地做好眼前的事。
比如为了即将到来的考试好好背单词,这是过好每一个刹那的方式,而不是想着要考好试现在却不好好学习。这是一种寻求向上的自由,不要对自己撒谎,对抗着向下的冲动,是我对于过好当下的理解。
3)"没关系"——跳出杯子,让风暴变成微风
人绝不会,也不可能离开共同体“独自”生活。这是阿德勒对于人的理解。所谓共同体,简单讲就是一个可以让我们找到归属感的地方,可以是家庭,可以是学校,也可以是微小到“我和你”这个社会最小单位。
因为无法离开共同体生活,所以做好自己这件事必然在共同体中产生各种各样的麻烦。这个时候,我们怎么办呢?
假设一个学生并没有做错任何事,却在学校里受人排挤。这会让他痛苦。但是如果学生认识到学校之外,还有更广阔的世界,并且我们都是其中的一员。如果学校没有我们的位置,那么我们可以从学校外面寻找位置。
关于如何寻找这个位置,书中也给了我们一个建议:将对“自己的执着关注”转变为对“他人付出关心”。但是关心不是干涉。就像一匹马没有水喝,我们将之引到河边,但是喝不喝水,就要看马自己了。
这种关心能够给与我们自己价值感,进而让我们自己找到在共同体中的位置。(具体内容很多,这里就不多介绍了,关于“他人贡献”的内容小伙伴们有兴趣可以到书里更细致地了解)
如此,我们变成做到如书中所说:了解了世界之大,就会明白自己在学校中所受的苦只不过是“杯中风暴”而已。只要跳出杯子,猛烈的风暴也会变成微风。
当然,跳出杯子,也是一种代价。这意味着我们在杯子之中时,毫不在意他人的评价,也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别认可。不过,为了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这种可能的代价很值得。
科特·柯本曾说:我宁愿因做自己而招人厌恶,也不愿为了迎合他人而伪装自己。我想,这就是我们人人渴望“被讨厌的勇气”。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