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寿培训,因为调整了顺序,我从周日的一个半小时变成了周五下午的三个小时,且是第一个专业讲座。作为开场讲座,我看到本次的研修设计中反复提到了大单元教学,而我的主题本来是在前面几个讲座的基础上,落到教学行为上的转型思考,更多是实操性的。但是改在第一个讲,应该让学员们对这个专题有一个整体感知,帮助他们后面几个讲座的进一步理解。于是改变了分享思路,并在路上花了一个小时调整了分享PPT,加重了理论性的学习和探讨。但是,理论在一线老师的培训中,是最难的,也是追不讨喜的,很容易让老师们云里雾里,甚至打瞌睡。怎么样跳出一线老师学习理论的坑,也需要进行设计。于是,我准备了三招。一是游戏化,让老师们从身体上松弛。二是讲故事,把老师们吸引到思考上来,三是增加互动性,让老师们敢说,能够和我一起逐步进入深度思考。
开场一次抓逃游戏,把老师们从昏昏欲睡中拉回来,现场氛围马上变化,充满欢笑与活力。中场休息后一次请你跟我这样做游戏,让老师们体验了几次拍手,自然做沙漏游戏,甩掉疲劳感,重新进入好状态。
“青蛙为什么跳得比树高?”游戏结束后没有直奔讲座主题,而是让大家互动,并确认三种互动方式,一是老师自己站起来就说,二是我把话筒传给谁,谁就说。三是同伴之间相互传话筒。总目标是一个下午,争取每个人都有公开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第一次互动,老师们就自主起谈感受。多元化的理解,答案很多,且都是有道理的,没有对错好坏之分的话题,很容易引发大家的表达欲。老师们开始抢着回答。
答1:这个树是假的。答2:青蛙站在树顶上跳。答3:因为树不会跳。答4:那个树是放在纸上。答5:有可能青蛙在蹦蹦床上面跳。答6:有可能是青蛙,它在一种绝境之下为了逃生,它的潜能被解放。
我的回应:一个问题,居然得出了这么多答案。有没有错的答案?没有,全部都是对的。因为不同情境,不同条件会产生不同结果。有的比的是跳,树都不会跳,青蛙当然比树跳得高;有的比的是跳的位置,如在树上面跳,当天会跳过树;有的比的是物的状态,树是画纸上的,青蛙随便跳;还有可能看的角度不一样,青蛙在我眼前,树在远处,答案也成立。那么这个话题给到我们一个什么思考?“青蛙跳得比树高”这个问题就像当与我们这一次的培训主题“什么是大单元大概念教学?这个主题可以从很多维度解释,那么我今天下午给大家的解释可能就只能是其中的一个角度。大家如果想要真正的对这个主题有一点点感觉的话。不是只听我今天下午的分享就能达到,一定是这次培训一整套设计听下来之后,再去做一个结构化的梳理,就像刚才青蛙跳得比树高的答案梳理一样,你就思维导图所有维度理解到的东西梳理成结构化的内容,你会发现,原来大单元、大概念、任务群教学是这么一回事。
然后我再一次回应了中午接待老师的一个话题:“不要给老师们讲理论的东西,直接告诉他们怎么做就可以了。他们最感兴趣的是做法。”
我是这样回应的:我以前也是这么想的。我就觉得专家你说那么多干嘛,我不记住,也不想记住,那些理论的东西没有用。直接告诉我怎么做最高效。(这一段话的目的是真实的表达,也是对现场老师的一种共情)后来我发现,别人告诉你的一招一式,如果你不懂它背后的理论,无法理解结构化的体系,其实就永远只会那一招。当你别人招数背后的底层模型,你表面上学的就是一招,实际上学的是一套,甚至还可能自己创造无数套新招出来。所以我们今天在一起,还是要先试着探讨一些理论性的东西。看看大家能不能有一些启发。我们先给自己定位,大家要换一个角色,当我自己的孩子这个班读书,我希不希望我的老师做这个东西。这样角色转换来回答一下:我们为什么要谈课堂转型这个话题,好不好?我还没谈之前,大家先抛出自己的观点。观点无对错,有想法说出来,你就为今天下午这个场域的学习贡献了智慧。
后面的互动非常轻松,老师们发言很主动,很积极,思考方向也很多,甚至引发了学院之间的互问互答,也给到我很多新的启发。活动结束时,还有很多老师围上来继续跟我探讨。
被老师们好学的精神深深打动。学习始终在路上,随时保持探讨“青蛙为什么跳得比树高”新一轮答案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