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老师认为只要教材没有改版,就可以一备若干年,不需要重新备课。其实不尽然,即使是老教材也可以上出新意。具体做法,本人有几点拙见:
一、教学应该渗透教师人生经验,还原和回归生活
经典不厌百回读,常读常新。记得有一篇文章这样写道,年少时读《红楼梦》,觉得贾政太可恶,动辄就打儿子贾宝玉;待到自己为人父母时再次重温《红楼梦》,觉得贾宝玉怎么那么混账,怎么就那么不懂事,怎么就不能发奋勤读,来个金榜题名,光宗耀祖。
同样的道理,年少的作者认为安徒生的美人鱼为了爱情不惜一切,多么勇敢,多么执着;待到自己为人父母时觉得她怎么就那么不懂事、那么不体谅父母的苦心。确实,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会因为年龄阶段、人生际遇和身份角色的不同对同一人物、同一事件有不同的感受和评价。
作为第一线的教师,和演员一样,需要人生历练,经验积淀,思想提升,才能够更加全面,更加深入,更加精确地把握文本,诠释教材。比如这次校性公开课《范进中举》,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分析以胡屠户为主的次要人物。以前我也只是照本宣科地把范进的岳父胡屠户当做反面人物来讲解,甚至认为正是因为这样一个关系密切的人物才更加形成了范进周围压抑的气氛,炎凉的环境,是范进发疯的根源。但是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由子女身份切换为父母的角色,我渐渐读出了胡屠户无法排遣的忧虑和人生的苍凉,这种忧虑的压力甚至不低于范进科举不中的压力。胡屠户作为父亲,自从把其貌不扬甚至有点丑的三十多岁的女人嫁给没有谋生能力又不知醒悟的范进后,他一颗为人父母操劳的心十几年来就从来没有停歇过。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非常森严,但是胡屠户甚至愿意范进跟自己一样每天起早贪黑地杀猪,做个社会末流的屠户,就是为了一年可以寻几两银子,就是为了他能够工作有着落,可以养活一家人。毕竟生存第一,能够生存才能够谋求其他,胡屠户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他不能不知道生活的艰辛与无奈,即使他再爱女儿,再想救济范进一家,可毕竟岁月不饶人,范进都五十四岁了,胡屠户还能够年轻到哪里去呢!胡屠户还能够每天三更起床地杀多少年猪呢!他越忧虑,越想骂醒范进,越想尽快断了范进考举人的想法,他已经没有再来一个十几年地救济范进一家的能力了。从这一点上来讲,胡屠户的现实尤其悲凉,没有人生经历的沉淀也许是无法悟出来的。结果,当我在课堂上动情地剖析胡屠户为人父母的用心良苦时,学生们竟然第一次全班为我鼓掌。没有所谓公开课的预先安排,一切顺其自然。
二、抓住学科学习目标,自我安排教学重难点
以前讲授新课时,每课必讲,不管是讲读课还是自读课,只是课时安排不同而已,基本上总是按照“字词-作者介绍-课文内容-整体把握-结构思路-人物或者事件分析-艺术特色”这样的思路来讲解,清晰是清晰,但总是感觉没有抓住学生的特点,没有个人的特色,没有老师的自主性,学生也非常容易陷入听讲疲劳。尤其是对于精彩语言的鉴赏,更是局限于课时的安排,总是点到为止;有时候甚至根本就没有展开,只是在讲解课后练习题时穿插一下。但现在,在讲读课和自读课之间,在知识点的时间安排上明显大胆、自主。一些巩固性的自读课宁愿不讲,一些不重要的知识点,比如作者简介,比如结构,有时候直接跳过,不像以前那么重视课堂知识结构的完整,一节课有时候只是为了落实一个重点,掌握一种技能。确定重点的原则就是有利于阅读与写作能力的训练。比如,在讲解《故乡》时,我会着重地讲解“闰土教我如何捕鸟”这一情节,要求学生进行模仿,并当堂让学生进行训练,让学生学以致用地学会以分解动作的方式把重要的事件详细地画面感地再现出来。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我还会着重分析杨二嫂的外貌描写,也让学生进行当堂训练,学会描摹人物时以形传神,不要写谁不像谁,不要写谁都是一个样子,让人分不清异同。同样的道理,讲解《我的叔叔于勒》时会让他们进行自然环境的有机描写,等等。虽然这样一来,占用的时间会比较多,但是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了有效的的充分训练,这或许更接近我们语文学习的本来目标。
三、尊重学生实际,调节课堂内容安排
现在的乡镇普通中学,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基础普遍比较薄弱,作为每天必须跟学生打交道的一线老师,与其抱怨,不如面对,及时调整自己教学的内容与进度,上课努力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多渗透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时下的东西,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对于学生,多鼓励,多督促,着力于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多花时间检查背诵识记类的知识点,比如中考考纲里规定的必考的48首古诗词,25篇文言文,要间隔检查,反复复习,真正落实,努力让学生考试时有能力可以答题,有机会可以得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而言,教材虽然没有每年都改版,但是每一年,我们教师是新的,岁月改变了我们的心性与见识;我们的学生是新的,每一届学生各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备课也要根据实际,常备常新,更好地推动学生的学习;即使只是一点点新意,也值得我们探索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