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继续分享这本全球畅销书:《刻意练习》,告诉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
这本书一共讲了三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个重点是:天才到底是怎么练成的?
第二个重点是:什么才是真正的有效练习?
第三个重点是:如何进行刻意练习?
前面我们分享了第一部分的内容(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我上一篇文章):天才是如何练成的。接下来,我们聊聊这本书的第二个要点内容:
什么才是真正的有效练习?
如果“一万小时天才定律”有效的话,那你可能就会问:为什么我们也一直上学、受训练,可是却没有被训练成天才呢?作者说,那是因为训练方法不对。训练方法是分为有效的训练和无效的训练,而我们大多数人常常陷入到了无效的训练中。怎么区别有效的训练和无效的训练呢?这就是作者给我们的第二个启示:如何进行有效练习。
想象一下,有一个小孩子正在练习弹琴,旁边有一位老师去问他,我看你每天都训练一个小时,可是你每次测试的时候成绩都不及格,能不能解释一下原因?学生说我不知道为什么呀,我每天都在练呀。老师问,那你练了多少次?学生说十次或者二十次吧。老师再问,你弹对了多少次?学生说不知道,一次或者两次吧。老师又问那你怎么练的?学生说不知道,我只是一直在练。这样的场景熟悉吗?我们一直在写作业、一直在做题、一直在跑步、一直在下棋,可是我们既没有成为学霸、运动健将,也没有成为象棋高手,为什么?因为我们进行的是天真的练习,虽然埋头在干,但并没有进行有效的训练。
大多数人对练习有三种误区
第一种误区,是觉得练习可能没有太大的用,能力主要受基因限制。有人会说“我不擅长和数学打交道”“我空间想象能力比较弱”“我不认路”“我没办法做得更好”……可是作者说,其实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正确的训练来改变自己,关键是要有正确的心态。
第二种误区,是认为只要练习的时间足够长了,能力就慢慢好了。但是作者说,如果做的时间足够长就会足够好的话,那么就不会有那么多街边下了很多年棋,但是棋艺还是很差的臭棋篓子了。事实上以完全相同的方式一而再再而三地做某件事情,并不能提高成绩和表现,它有时候还会让我们停滞不前,并且使能力水平缓慢下降。
第三种练习的误区,是认为只要努力,足够刻苦勤劳,就能提高成绩,就会更加优秀。比如,我要成为一个更优秀的经理,我要想卖出更多的产品,我要让团队合作更紧密,那么我就要更加倍地努力。可是作者说,除非你有专门的恰当的练习方法,否则即使加倍努力也不会有太大的进步。想想我们上学的时候,一定有那个最勤奋、最刻苦、最努力的坐在角落的同学,每天不停地加倍学习,可是每次考试下来成绩都很糟糕。
有效的练习,不等于长时间练习,也不等于重复练习
只有正确方法的练习才能真正有效。那什么样的练习方法才算有效的呢?作者说这个很重要的方法叫有目的的训练。什么是有目的的训练?我们还回到刚才的例子,那个练习弹琴的小孩子,假如他的训练是这样的过程:他给自己制定一个目标,比如连续三次不犯任何错误,然后用恰当的速度弹完这首曲子,只要不符合这个标准,就去找原因。想象一下,如果这个孩子每天晚上以这样一个标准来进行训练,他的进步会不会更快一些?
所以,有目的的训练,首先,是一种不断改进的做法,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致千里。其次,训练中必须专注,不能心不在焉。我们常常只是在做,而并没有认真地去思考,就像福尔摩斯说的,你只是在看,而并没有观察。另外,有目的的训练还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必须有及时反馈,如果做完了题并不知道对错,进步就非常慢。
美国心理学家提供的高效练习方法
关于更高效的练习方法,在《认知天性》这本书中,美国几位知名的心理学家给出了几种非常不错的练习方法,这里分享给大家。它们分别是:间隔练习、穿插练习、多样化练习、检索练习。
间隔练习优于集中练习
顾名思义就是将集中学习的时间段分隔开来,间隔成几个小的时间段来学习,这样比集中一次性学习完的效果更好。有人挑选了38名住院外科实习医生进行了一项研究,这些医生被安排参加有关显微手术的四节课。一组医生是一天时间内全部上完这4节课,而另外一组医生是先上1节课,然后回到岗位去继续上班,下一周再来上1节课,他们分4周上完了4节课。一个月后发现,这两组医生的技能表现差异非常明显,间隔上课的第二组医生,在所有评估中,无论在完成手术的时间、手部移动的次数,还是重新连接血管的成功率这些手术基本技能上,都要明显优于第一组医生。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的大脑巩固记忆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打一个比方就是,我们一次性把一天三顿饭全部吃完,和一天分开三次吃的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一次性全部吃完显然对我们的消耗系统不利,分开吃消化的更多,而我们的大脑的记忆存储也存在类似的机制。所以,间隔练习要优于集中练习。
穿插练习优于按顺序练习
什么是穿插练习?如果公司要培训一个新人一项技能,需要10个步骤,通常的方法是先反复多次练习步骤1,直到掌握之后,然后再反复多次练习步骤2,以此类推,直到步骤10。这是常规的按顺序练习的做法,而穿插练习则不一样,你可以先练习几次步骤1,然后跳到步骤4,然后跳到步骤7,这样不按照顺序进行练习就称之为穿插练习。一般来说,穿插练习比顺序练习的效果来的慢,但是从长时间来看,穿插练习让我们的记忆保持更持久,学习效果更好。
多样化练习优于单一练习
在一项实验中,体育老师让一些8岁大的孩子练习将沙包投进篮子。第一组的孩子在距离篮子3英尺远的地方投,第二组的孩子从2英尺远和4英尺远的地方投。12个星期过后,让这些孩子接受测验,把篮子摆在距离他们3英尺远的地方。结果显示,第二组孩子,也就是那些在2英尺和4英尺练习的孩子投篮更准确。
为什么没有练习过3英尺距离投掷的孩子反而表现更好?正是得益于多样化练习带来的效果,那些练习了2英尺和4英尺投掷沙包的孩子,要比练习单一3英尺距离的孩子,其原因还是要回到我们脑科学上来,不同类型的练习会使用大脑的不同区域,从认知的角度来说,就是通过多样化练习学习运动技能要比单一练习有更大的挑战,调动的大脑区域更多,需要耗费更多脑力,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到的东西会被大脑编成灵活的表征,适用范围也更广。
很多人都知道查理·芒格有一套著名的“多元思维模型”,讲的就是要运用多种学科、多个维度的知识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样效果更好。同样,在学习上也是一样,用不同的、多样性的方法去练习的效果,要远远优于单一的、集中的练习。
检索式练习
检索式练习,简单来说就是学习一段时间后,通过回顾一下内容,比如给自己一道简单的小问题考考自己,或者通过小小的测验考试来检查之前学习的重点内容。很多心理学实验证明,这种检索式的学习,可以巩固我们的学习,并强化记忆,学过的东西更不容易忘记。实验表明在学习中只需要一次自测,一周后回忆率就可以从28%提升到39%。
好了,我们结合《认知天性》这本学习经典来讲述了有效练习的几种方法,包括:间隔练习、多样化练习、穿插练习、检索式练习。除了这些具体的方法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步骤。
跳出舒适区
最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必须跳出“舒适区”进行训练。想象一下,一个业余的钢琴师,他十几岁就开始学琴,到他30年之后还在用同样的方式弹琴,哪怕他已经完成了1万小时的天才训练,他也不会成为天才,为什么?因为他没有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有效的练习,是有目的地突破舒适区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快速的进步。那是不是我们进行有目的的训练就会成为天才呢?作者说,不行。尽管有目的的训练很有效,但是它远远不够养成一个天才级水平的能力。要达到天才级的水平,需要有更高效的方法,那就是“刻意练习”。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如果喜欢我的文章,可以关注“小播读书”或分享给您的朋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