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里的一生&彻底的心灵演练
——《忽然七日》读书笔记
原本只是权做消遣来看的,不曾想却是一本觉醒与救赎类型的小说,读到最后已是深深沉浸其中,与主人公同乐同悲了。放下书本,可着墨处颇多。
全书大概内容是:高中高年级女生萨蔓莎在丘比特日的夜晚发生车祸而进入了一个奇妙的轮回:时间被定格在丘比特日当天,当天结束后时间再度回到当天的开始,一切重新恢复开始时的样子。为了在车祸中挽救自己并冲出时间的怪圈,萨蔓莎开始在一个个时间的轮回中不断尝试不同的做法。在这期间,她逐渐对周围的人以及自己的生活有了不同认识,并最终发现车祸的真相完成了自我救赎……
书中涉及到爱情、友情、亲情等各种情感以及对生活意义的探索,本篇只粗浅地写下几个印象最深的片段。
一背景
女主所在的高中俨然是一个等级分明的小社会,最受欢迎的人可以肆无忌惮地凌辱底层的人,大部分人只是跟风盲从,甚至于模仿着最受欢迎的宠儿的一举一动,包括对他人的凌辱。
生活总是有一部分人在嘲笑别人,一部分人在被别人嘲笑,或许成长就是学会总是站在嘲笑别人的那一方——这是故事开始时萨蔓莎对于成长的领悟。她与她的好友琳塞等人,是此信念坚定不移的践行者。
在这座校园,充满了被异类化的酷刑——被所有人孤立,一旦开口得到的则是冷嘲热讽与新花样的侮辱。对于加在他们头上的各种帽子:“淫荡”、“龌龊”……他们无力反驳,没人会相信或者说没人愿意相信。对于这些帽子的创始者,一开始只是为了好玩或者报复,而后随着这些越传越广,成为了受害者的标签,其中的成就感与骄傲最终只变成一句:“这些低年级的真讨厌,我们无论做什么、说什么他们都会去模仿,能不能有点创新”。他们是没有负责任的意识去澄清些什么:这与他们有什么关系?对于绝大多数事不关己者,当传播者是那些受欢迎的宠儿,即便不能通过散播来得到他们亲近而变得受欢迎,也不能同情并且为那些受害者说,这毫无疑问会有殃及池鱼的危险,尤其是当受害者的“丑事”真的就发生在眼前或者受害者是一贯受到欺凌的人。毕竟大家都在做,一切看上去是那么的安全自然。
或许本来就有一些人天生的如此卑贱呢?他们天生就是这样,不是吗?良知亦在一天天的自我麻痹着。
“我们都是刽子手”,这所学校一个集万众宠爱的男生自杀时只留下了这么句话。
萨蔓莎与她的朋友,正是这所学校的宠儿。
二萨蔓莎
受欢迎程度的指标之一就是在丘比特日当天收到玫瑰花的数目。
丘比特日向来是萨蔓莎骄傲自豪的一天,然而今天她却颇为忐忑,当然并不是为了玫瑰花:今天晚上与男友约好要共度良宵,她要告别自己的处子之身。原因很简单:因为在与好友谈论性的时候一直没有好友那么自然,为了克服这份不自然与面对未知的慌乱,她决定就在今晚迈出那一步。
至于与男友的感情,在看到随玫瑰一起送来的男友的贺卡时,她很失望并有些怀疑:只是一句简单通用的“爱你”而已。回顾在一起的日子,最多的感受是一种虚荣:占有了全校大部分女生爱慕的对象。同时也有对今昔差别的庆幸与珍惜:过去那个不受欢迎的自己是如何被男友不留情面地残忍拒绝,而如今,受欢迎的自己却得到了男友的主动追求。过去处于中下层、总是被嘲笑的自己,在她心目里是悲惨可耻的。至于两个人的感情,除却两个人共同享受的虚荣之外,她更多回想到的则是披着“爱你”外衣的情欲:一次次撕坏的胸衣里看不到尊重。
萨蔓莎很享受与年轻的数学老师调情的感觉,她一次次挑逗着老师,享受着老师窘迫的样子与班上同学崇拜热辣的眼光。她一次次想象着与数学老师接吻的样子,在想象中,她乐在其中,重要的是这又将是学校的一件大事情。她偷走父母的信用卡肆意挥霍,在低年级学生羡慕崇拜的眼神中淡定表示:这是父母给她让她随意用的。在大街上,故意在高年级男生面前暴露,紧张到无法看清对方任何表情,回到车里还是对那些低年级的孩子说:看到他们惊呆的样子了吗?与这些相反,她不会接近那些底层人,她受不了别人的目光:你怎么会与他这样的人在一起说话?
对于萨蔓莎而言,生活的意义与存在感似乎就建立在别人惊奇崇拜的目光当中,自己的生活都是围绕着这些在转动。
三忽然七日
一切改变从她生命走向最后一天,进入时间怪圈开始。从最初的的无助、竭力想要逃离到发现无法逃离,只能接受一次次重复,再到最终如何才能过好这一天的过程中,她的生活出现了新的颜色。
在这期间:
她真的勾引了数学老师,然而当数学老师狠狠揉捏亲吻她的时候,她只觉得数学老师的胡渣让她的嘴角生疼,粗野的动作让她疼痛战栗,恐惧随着她想象中的甜蜜想象的破裂而疯狂生长;在夜间的聚会,因为恐惧而祈求男友保护,喝大了的男友却告诉她:再等他五分钟,怀疑她对自己不忠而与朋友厮打在一起,因她未能履行自己的诺言而变得愤怒,眼里全然没有她的感受。
当虚荣对于在怪圈中走不出去、永远活在同一天的她已经变得没有意义的时候,面对这一切陡然觉得:许多美好只是存在于想象中而已,只是因为她未曾得到与经历,凭借于想象才赋予了那些意义。实际上真正得到时,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而她所过的生活,她所体会到的感觉也只是根据她关注的重点与她的注解而得来的,当褪去了这些迷幻的纱幔,自己追求的生活将呈现出过去所未见的赤裸裸的丑陋。
忽然七日的意义或许就在这里:这是一场极致的心灵演练,在这样一个怪圈中,所关注的一切都在无尽的归零与重复中变得毫无意义时,生活褪去了执念产生的幻雾,开始追寻起从本质上真正有意义的存在。
当虚荣褪去了颜色,过去所追求的渐渐变得苍白空虚,萨蔓莎不自觉地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她开始留意到,因为好友琳塞的自私不讲规则,导致学校游泳队的队员因为迟到而被开除;因为自己在化学考试上欺骗并且抄袭同学的答案,使得同学面对着严重处分;还有那场车祸……
生活好像是一张大网,每一根线都有它的来源与延伸,我们与他人是在其中一个结点相遇并相互作用,之后便只是关注自己这条线的走向,却未留意那条曾经与我们在某个结点相遇的线的导向——它的导向中有我们作用的因素,正如我们的生活中也充斥了他人的影响。最终,当一切的因素、过去所有的节点在偶然难测的扰动之下在某个结点再度纠缠、扭结并爆发,谁又能想到这一切只是当初那场平淡无奇的相遇中我们轻微的拨动了他人的航向呢?就像那场车祸一样,谁曾想这一切并不是精心的策划,而只是生活中无数的结点在那一瞬间的纠缠与破裂呢?生活处处飞满了蝴蝶,此时此地的蝴蝶轻微煽动了一下翅膀,却能在彼时彼地引起一场巨大的风浪。从某种意义上讲,疏忽大意、无心不在意,或许都是在此刻种下的因,这些都会是有后果的,如果现在不为此负责,将来必然要为这些买单。
在这忽然七日当中,现实的因果在一遍遍重复并切换视角当中暴露无遗,原本要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经历无数喜怒哀乐后才能总结出的重要人生主题——责任,在这忽然七日中如此直白。
萨蔓莎无意间闯入卫生间恰好撞见正在抽大麻的安娜——一直被她和好友散播谣言传为“婊子”的敌人,萨蔓莎接过安娜的大麻,共同享受迷幻的她们在卫生间里互相吐露内心的一些真实想法;在一次次的轮回中,与萨蔓莎越来越感受到的男友的自私虚荣相反的是,多年好友肯特对她默默的付出与呵护,在一次次危难失控的时刻,肯特为她提供了一次又一次的保护……在之后的轮回当中,萨蔓莎不顾好友惊异的目光,主动接触他们,送给安娜她最喜欢画家的作品,因为安娜目光中冰冷敌意的融化而觉得开心;与男友分手,在一步步走向肯特的过程中开始感受到爱情的甜蜜温暖。
过去在安娜、肯特他们身上贴下的标签使得他们所有的行为都好像都有了官方的注解,人们习惯性粗暴地使用标签来解释他们,这种不负责任来自于懒惰,盲从是因为缺乏了解与认识——这个过程是要费心费力的,有现成的标签直接拿来用不就行了,大家都说的为什么要怀疑呢?在这标签面前,对他们的批判不也让自己有种奇怪的优越感吗?然而事实呢?就像安娜一样,最开始只是由于琳塞一时好玩随手将“安娜=婊子”写在厕所里,之后就成为了公认的“事实”。有时候意识里有了什么就会去注意什么,脑海里的注解会偏向于已有结论,这也是对人的成见只会随着自己的解释而逐渐加深的原因吧。而安娜与肯特,就在这些标签里日渐失声,当萨蔓莎放下一切去接触才对他们真正有所了解,才感叹于一直所忽视的世界的美丽。
萨蔓莎为了逃避而选择留在家里,慵懒的一天可以什么都不去做只是感受。拿自己与男友分手而难过作为不去学校的借口并向母亲坦露自己的迷茫,母亲越过了萨蔓莎在房间门口划下的绝对分隔线,踏入了萨蔓莎的房间拥抱女儿并给了她好久未曾有过的吻;在家里像往常一样被单纯的妹妹缠在身上,因为不再急躁着要去做什么反而感觉到开心;带着妹妹前往好久没去过的、在童年里躲避烦恼的“鹅头角”,妹妹意外发现了附近埋藏的萨蔓莎遗失许久的童年最爱的“圣物”,抬头看天:天空依旧如昔,有些东西一直没有发生变化,只是遗失在低头赶路当中;晚间全家人聚在一起吃饭,往昔平凡普通的一天却突然变成了“称得上最快乐的一天”,这样的日子过去经历了很多但似乎都没有记在心上。萨蔓莎与朋友曾经讨论过:如果生命只剩下一天,她们会希望在什么样的一天中度过?答案各种各样,萨蔓莎曾希望那将会是自己最快乐的一天,在这一天里会有无数的梦幻与幸福。然而,最快乐的一天却似乎是如此简单。
生活中每一个瞬间之后都似乎藏着千万个不一样的瞬间,或许只是多走一步、多停留一秒就有着截然不同的可能。然而在急匆匆地行进中却忽略了种种的可能,急着去做最急切想做的事情,走着最想要走的路,是自己把生活走得单调了,与此同时还有乏味无趣、压抑痛苦、无望失落……当有一天停下来,抬头去看:总有一些东西一直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往昔从中感受到的快乐却无暇出现在匆忙中。然而这匆忙究竟是为了什么?想象中的美好与最快乐,实现之后是否发现这又只是一种执念?因为匆忙我们开始无视、遗忘;因为匆忙我们选择惯性、粗暴。有些东西一直没有变化,一直就在那里呈现,只是我们粗暴匆忙地对待与离开,犹在感叹着人生艰难痛苦。
在这忽然七日里,每一种可能都在盛开,我们所有有意无意忽视的美都在尽情绽放。
四与琳塞、与车祸
最后聊一聊琳塞与这场车祸。
萨蔓莎与琳塞的友谊随着对琳塞的认识而由热切自豪变得冷漠破裂,又随着对友情、对自己的认识而变得感恩与珍惜。
琳塞可以说是高中里最受欢迎的女皇,被她所针对的人大多成为了高中的底层,而她的朋友则都是学生眼中值得羡慕嫉妒的对象。琳塞行事全然只凭一时好恶冲动,鲜少在乎他人,即便是好朋友,也时常被她无情嘲弄。在逐渐开始自我认知的萨蔓莎眼里,琳塞的蛮横自私引起了她的愤慨与不满,尤其是当逐渐了解琳塞对朱丽叶——琳塞昔时最好的朋友——的所作所为之后,萨蔓莎爆发了,与琳塞决裂并在寒冬中被赶下车。
然而自己的过去又与琳塞有什么区别?大多数的事情难道不是她们一起做的吗?在经历了刺激惊险、值得一提的“大事情”之后,萨蔓莎还是本能地希望能够与琳塞她们一起分享。决裂是否也是一种不负责任呢?是否也是因为内心的逃避使然呢?过去做的事情借助于决裂就能够变得与自己无关了吗?生活的大网是依旧在延续的。
琳塞本身就是这样一个人,她的所作所为并没有特意针对谁,谁都是一样——在违背了她的意愿与忍耐之后。她的行为本质上没有好坏,谈不上故意伤害。如果有罪恶,她也只是犯下了与我们一样的罪——我们的无知而不是我们的恶意。萨蔓莎认识着自己的同时也在了解着琳塞,自己是值得救赎的那么琳塞为什么就不是呢?自己原本与她有什么不同?尤其是逐渐了解了她的童年,她的性格也只是源于经历。琳塞的复杂性一步步揭露,她的优缺点、身为好朋友的一面以及对待“敌人”身为bitch的一面,活生生形象就这样子出现在面前:她的骄傲、敏感与尊严,她令人深刻的懦弱与坚强……我知道她本质上是一个好姑娘,我从心里爱着她而且我知道她也爱着我,她终究会意识到自己犯下的错,这一切——就像是肯特对待自己一样。爱是接纳与包容,明知她的好与她的坏,还是会义无反顾地爱,然而这背后又是什么呢?
但无论如何,新的轮回面对着恢复原状的友谊,萨蔓莎心里更多的是珍惜。
关于最后的车祸,包含了一切的戏剧性因素、一切的因果,过去所有的结点在这一刻剧烈地纠缠在一起。在最后时刻萨蔓莎的决定与整个事件的成因里包含了太多太多东西值得反复思量,所有的经过似乎都只是铺垫,仿佛无数的暗涌只为了火山最后一瞬间壮丽的爆发。本书的结局,因为承载了太多的思考与情感,最后的一刻才有着最强劲的冲击与回味无穷的回想,不是吗?
结局种种,权且在这里吊起大家胃口,有待感兴趣者自行去阅读品鉴。
五权做收尾
我眼中看到的,是我的思维指引着自己所看到的。个人的眼光总是局限的,而且难免会受到已经形成的思维定式的影响,同样的东西,也只能做出局限于个人视角的解读,更广阔的认知,则有赖于互相交流。
书读一遍,匆匆写就,极欢迎相互讨论,愿闻雅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