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越来越多的互联网热词的兴起,几乎是人手一个裂变、流量池、降维打击,流行程度不亚于skr,但似乎许多人其实没有理解裂变背后的逻辑,单纯作为一个扩大活动参与指标的手段。
有些人则把头埋进研究裂变海报云盘资料包,什么颜色,什么KOL形象,什么1大点3概要......似乎都犯了锤子的错误:在非核心上耗费了大量的精力。
如此这般,“裂变”反而弄巧成拙,提高了用户参与门槛,挫伤了用户参与的体验。
好的裂变赋能用户,让用户心甘情愿扒开朋友圈;坏的裂变,让用户点开朋友圈分组再截图。那究竟其中好和坏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同样的方法,不一样的感受,中间是出了什么问题?)
同样是为什么我们宁愿推荐好餐厅给朋友,而不愿意推荐安利产品给他们呢?推荐安利还有钱赚呢!
原因:我们内心衡定的个人形象价值>成功推荐安利所得金钱
(病毒指数计算公式,K>1代表效果明显)
而来到互联网,不同于传统线下的空间限制,裂变在互联网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够进一步将传播做到极致,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成功的裂变活动的扩散层数和时间能够击穿一个又一个的圈层,实现病毒式的自传播。
而在我看来,想要做到像裂变这个词语这么流行,着实需要运营者把握后裂变活动背后的底层逻辑。
真正裂变活动必须满足3个条件:
01 活动提供足够的社交货币
在微信生态下的成功的裂变,永远离不开两个渠道:1微信群,2朋友圈,这时候让我们想一个问题:粉丝为什么要转发你的活动到他们的微信群/朋友圈?让我们逐个分析:
1微信群本质上是圈层
撬动圈层点在于“互利”。
由于微信群人数少,且有一定的个人信任背书,所以为了减少活动参与门槛对个人信任的损耗,活动一定要有互利的元素。
如:支付宝的惯用套路,我看到一家2平方的补鞋店角落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宝红包3张贴纸并驾齐驱
由于中间会有规则信息传递的过程,为了减少中间的信息失真,规则一定要简单明了
2朋友圈本质上是人设
人设的搭建背后是心理账户偷偷起作用,为什么新世相、网易公开课能够从在互联网圈引起巨大的刷屏效应,甚至非互联网从业者自发地在朋友圈不分组传播海报?
除了流畅的分销机制以外,人设作用已起到不少的作用。
爱学习,跟潮流,这些都是这些刷屏海报背后给用户的埋藏在冰山底下的隐形价值。
如果给你选择,你宁愿在朋友圈忍受每天都发五颜六色的求助力海报呢?还是最近热点事件推文呢?
02 产品真正符合他们的需求
一个天才的销售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能够将梳子卖给和尚,但是在裂变活动而言这是大忌。因为在互联网碎片化的时间和切割的场景,人们不会有太多时间去阅读,去跟着你的逻辑来唤醒自身的需求。
所以,作为诱饵一定要满足用户的核心需求,而且这诱饵也要和自身售卖的产品/公众号的属性有直接的关联。
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他们的需求是什么,所以找需求有一个很大的捷径,那就是节日和热点。
圣诞节=英语课程
春节=语文课程
双11=购物
秋招=工作焦虑
某名人生病=健康
明星绯闻=婚姻、爱情
(黑色星期五)
这就是为什么自媒体和商家对造节运动如此热衷的原因:与其平日苦口婆心和你浪费口舌推销产品,倒不如提前来一手隔山打牛,借势收割?
人可以糊里糊涂过完一辈子,用疲倦的忙碌来掩盖思考的懒惰,但人云亦云的事情,他们肯定会做。
03 简单明了(根据活动载体的属性)
随着朋友圈各种裂变海报、微商漫天飞,用户不在具有很大的耐心了。
我之间做过一个裂变活动,海报有10本书,用户邀请20个人扫码关注助力,然后就会弹出一个表单,上面有十本书任选其一,但是小范围测试了一下发现效果极差。
然后我就从10本书中间选了一本当当网上女性用户热度最高的1本,将他从海报中比例扩大,以至于朋友圈小图都能看到;在规则设置中也更新了好友扫码后即可获得1个助力数的互利元素。
这一小小的改动,最后证明后者的效果比前者高10倍以上,可见日渐分割的微信生态里,活动传递的简明性对后续影响是多么巨大!
旧版
新版
后续我也做了一些复盘的数据分析,除了活动海报每个环节都有可以优化的地方。
04 一些想法
现在每做一件新的事情 ,我都会问自己: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我所做的事情是构成成运营经典的AARRR模型的哪一环?
虽然我不会给自己的工作设限,但是想清楚是为什么要出发还是很有必要,糊里糊涂出发或许有天能够摸奖成功,但是给大概率是浪费自己有限的精力
好的裂变能够将活动推向指数型传播,但是裂变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灵丹妙药,长期使用会透支用户对公众号的信任感知,在大家都把裂变挂在口头时,作为运营我们更思考裂变究竟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