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是按照领域划分的,而是围绕挑战组织起来的”。
我是从罗胖的跨年演讲上听到这句话的,上面的图片也是来源于跨年演讲的文稿。起初觉得这句话就是一个不怎么听得懂的鸡汤,但后来罗胖在罗辑思维当期的最后一集又专门提到这句话,并说这是他过去一年最大的收获,这是我才开始仔细琢磨,越琢磨,越有劲,如同突然参透了武林秘籍。
本文就是聊一聊我对这句话的一些感悟。
问题都是跨领域的
问题从来都伴随着各种约束条件,从而变成了一个跨领域的问题。
比如:我要开一个小店,要有相关的产品、财务、市场、营销等知识的储备才能确保成功。因此,即使把小店开成功,我们也要把各种领域知识组织起来才行。
还有一些问题,我们甚至不知道需要什么领域知识。比如罗胖举的例子,朋友问我:“我明天去广州出差,只有半天时间,请给我一份行程推荐?”。这个问题加杂了各种约束,需要考虑很多情况,有半天的时间约束,有我对你的经济实力的了解所带来的经济约束,甚至要考虑你是不是在暗示我要我陪你,等等,这样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千人千面,我甚至不知道该用什么领域知识,而这样的问题才是现实中最普遍存在的问题。
所以,问题就是一个索引,它引导我们去发现所需的领域知识,然后把它们串起来形成一个问题的答案。而成功人士最擅长的是把一个问题分解成不同的领域知识。
只有按照问题来组织,才是最高效的
解决问题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一切领域知识都只是工具。
比如:曾经有个朋友,她是家长团的团长,想让我帮开发一个App来帮助家长和老师的沟通。我那时一直是Web开发人员,对于App开发没有经验,我应该怎么办?我应该马上就去买一本App开发的书,细细阅读,读完了再来帮我朋友吗?这样不行,太慢,来不及了。所以只能围绕这个问题来组织我不多的时间资源,直接找一个最适合Web开发人员的方案,当天就开始搭建工程开始干,一路每碰到一个坑,就去找资料,解决它,一路下来也算完成了这个项目。
问题就是我们的北斗星,我们隔一段时间就要抬头望一眼,看看我们有没有陷入到领域知识的探索中,而忘了赶路。
用问题来指引学习
如果我们正在解决的问题需要一个我不懂的领域知识,那这太好了,这将是学习这个领域知识的最好方法。那如果,我就是想主动学习一些领域知识,我没有一个实际问题,怎么办?那就虚构一个问题,用这个虚构的问题来指引你的学习。
比如,你想转变职业,你要学习开发App,怎么办?去买一本书学习,参加一个课程,这样当然可以,但你很有可能被繁琐的细节很快折磨地丧失了兴趣。最好的办法是就是自己虚构一个问题,比如开发一个任务管理工具,用这个虚构的项目去引导你掌握所需的技能,当这个虚构的任务完成时,你一定已经掌握了这项技能,即使还没有你也已经掌握如何进一步掌握的方法了(比如:再虚构一个稍微复杂的项目),更重要的是你已经无惧这项技能了。
那如果无法虚构一个问题,怎么办?那就逼自己创建一个课件吧,这就是费曼学习法,教人是最好的自学。
最后
其实,上面说的很多反例都来源于我自己,我经常会拿起一本书从头看到尾,看完了也忘完了。我常常只顾着输入,而忘了输入的目的。我必须转变自己的思维,输出才是目的,解决问题才是目的,为了解决问题而输入。
我不能再迷恋着用看完书来证明自己掌握了某项技能,真正能证明自己掌握了某项技能的方式是输出,确切的说是使用了这项技能而解决的一个实际问题,或者一个虚构的问题,或者最差的是输出了一个关于这项技能的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