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令》是我最近才看完的,看完了剧又去看原著,感动于情节的同时,也对片尾曲《无羁》印象深刻。
歌名《无羁》,取无拘无束之意,本以为描写的是魏婴那潇洒的性格,看了歌词才知道,其实写的是忘羡之间的感情。
闻笛声 独惆怅 云深夜未央
----魏婴夜色中吹笛,谁闻?自然是蓝湛。所以这一句是忘羡二人回到云深不知处后,夜里,一人吹笛一人闻的情景。
是与非 都过往 醒来了 怎能当梦一场
----是非自然是十六年前的是非,都过往,表明时间已是十六年后。醒来了,主语是谁?我认为还是魏婴,魏失踪十六年,蓦然还魂,借莫之身躯回到世上,就如同大梦一场。而那十六年前的回忆,如何能忘记?不能当作梦一场,是因为那些是非恩怨,乃是真实发生,亲身经历。
红尘中 毁誉得失如何去量
----人在红尘,毁誉得失自然无法衡量。魏婴之所以血洗不夜天,是因为众仙家围剿;而众仙家之所以围剿他,是因为他修炼诡道术法,炼出阴虎符,威胁到了众仙家的安全,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野心者们想要独霸天下,怎么能让阴虎符这种威力无穷的法器落到魏的手里?加上魏救温氏,本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再往前追溯,魏之所以去修诡道,是因为金丹已失,无法御剑,金丹之所以失去,是因为要救哀莫大于心死的江澄,报江家养育之恩;江家对魏有恩,却间接因魏之意气用事,被灭门,魏对江家大恩未报又添愧疚。
魏救温氏,因善良;救江澄,为报恩;舍剑道修术法,是为自保;但血海深仇,那些人又岂会放过他?虎符至宝,野心家如何能不觊觎?所以,前世的魏婴,确是毁誉参半,恩怨纠缠。
萧萧血热刀锋凉
----十六年前的热血少年魏婴,却抵不过冰凉的现实,刀光剑影,武力说了算。人心冷漠,比刀更残忍。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当蓝湛在悬崖边用受伤手臂勉强拉住魏婴时,江澄却从一边杀出,带着复杂的情绪,犹豫着,最终拔剑,奋力一刺——蓝湛惊,是因为他没想到自己都能救魏婴,江却雪上加霜落井下石;魏婴惊,是因为没料到江澄恨他如此之深。也有人说江是迫于情势做戏给众人看,但我觉得,当时那种情况,他完全可以视而不见,不用追到悬崖边,装出恨意刺他一剑。何况,这一剑差点刺中蓝湛,如果是做戏,江何必冒着与蓝家交恶的风险,去刺蓝湛呢?
山高水远 又闻琴响 陈情未绝 卧荻花月如霜
----三年伤重卧床,不得自由;伤愈后的十三年,含光君逢乱必出,走遍山山水水,只为寻得一人。又闻琴响,是说蓝湛抚琴问灵数年之久,终于等到陈情未绝之日。大梵山上荻花瑟瑟,月光如霜,陈情虽不在手,但笛音依旧。此番景象在蓝湛眼中,只怕是这天下最美好的风景。深情不绝十六载,终等到命定之人。就算世情如霜,人心叵测,只要他还在,何惧流言!
煮一壶生死悲欢 祭少年郎
----魏婴当年身陨不夜天,也是年少英姿,风华正茂。这十六年间,失侣之人,多少次煮酒问灵?午夜梦回之际,蓝湛如何会不怀念当年的轻狂洒脱之少年郎?可怜他尸骨无存,连灵魂也不知所终。
明月依旧何来怅惘
----好在十六年后明月依旧,人也依旧,灵魂归来,笛声不断,还是那个恣意飞扬的魏婴,还是那个眉目如画的无羡!
相聚两相欢,不该悲伤,何来怅惘?只是,心中的哀伤,思念,失而复得的庆幸,太让人惆怅!
不如潇潇洒洒 历遍风和浪
----从此便可潇洒携手,笑看红尘风浪,再不怕一人孤独面对世间风霜。
天涯一曲共悠扬
----万水千山,相伴天涯,一曲忘羡终有和,悠扬琴声伴笛扬。
还有第二段,简要分析如下:
穿万水 过千山 路尽人茫茫 是与非 都过往 醒来了 就当它梦一场
----万水千山寻人,是蓝湛,还是江澄?
醒来当时梦一场,这是从魏的视角来看,虽然记忆还停留在十六年前,但如今的魏,已能放下了。
就像蓝涣认出他,江澄认出他时,他已经完全不在意了。
金家小辈在客栈内辱骂夷陵老祖时,他还想拦住入内的蓝湛,拦不住时,也只是无奈的用笛子拍拍脑袋。
红尘中 毁誉得失如何去量 萧萧血热刀锋凉 山高水远 又闻琴响 陈情未绝 笑世事多无常
----与第一段歌词不同的是“笑世事多无常”,也是魏在笑吧?笑什么呢?
笑蓝忘机从当年的小古板到如今可以给他买酒?
笑金家当年被踹下金麟台的的私生子如今变成了号令天下的仙督?
还是笑,如今世人一边唾骂夷陵老祖,一边还对他所做之法器趋之若鹜照用不误?
此戏之所以打动人心,和演员的高颜制固然不无关系。但更多的,是戏中连续的情节,巧妙的构思,严谨的细节处理,以及其中体现出来的热血少年守护正义的主题。
其中忘羡间那种三观一致、至死不渝的感情更是令人动容,也许是在现实中,默契知己贵重胜金,难以遇到吧。
只愿忘羡能和美永久,情谊长存,从此无忧无怨无怖,天涯一曲共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