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罗胖曾讲过,上大学的第一天,他老爸留给他的建议当中有一条:不要随意借钱给别人。理由当然不是因为小气。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借钱的人如不想还钱,他的心态会自觉不自觉地做出调节,总要达到认知一致性才算妥帖。怎样才能认知一致呢,那就是:你是坏人。所以,借你的钱不还是应该的。日后双方关系可想而知。
(作为罗胖的同龄人,课代表森森赶脚到,除了自己不努力,我和罗胖之间好像还相差一个睿智的爸爸……)
2、科举制度和科举内容的错位导致认知失调,为达到认知一致,儒生们创造出“经、权”转化理论。——俗称“心口不一”理论。此理论类似鸡汤文:如果你改变不了世界,那就改变自己的心态。
3、王阳明,不是一个逻辑周详的学问家,而是一个有笃行之力的社会活动家。他提倡的“知行合一”,就是想改变“心口不一”的社会现象。
换句大白话说,王先生穷尽毕生才学智慧,就是力证一件事:儒家所倡导的观念是对的。我可以证明给你们看。
还记得王先生那个关于“良知”的著名故事吗?(以下内容,知道的同学,直接飘过。)
王阳明早年在贵州龙场任驿丞时,曾捕获了当地一个罪大恶极的强盗头目。该头目杀人越货,无恶不作。在受审时,他很爽快地对王阳明说:“我犯的是死罪,要杀要剐,任你处置。但你不要和我谈什么道德良知。像我这种人是从来不谈这个的,甚至连想都没有想过。” 王阳明当即说:“好的,今天我不和你谈道德良知。不过,天气这么热,我看在审案前我们还是把外衣脱了吧。” 强盗头目原来是被捆绑着的,脱外衣意味着松绑。于是,他赶紧说:“好!好!脱。”脱去外衣后,王阳明又说:“还是热,再把内衣也脱了吧。”强盗头目当然不会在乎赤膊,于是连内衣也脱了。这时,王阳明再说:“还是热得不行,我们再把外裤也脱了吧。”强盗头目还是说好。庭上庭下两人身上只剩下一件裤头儿。此时王阳明又说道:“干脆我们把裤头儿也脱了吧,全身赤裸更自在……”一听说连裤头儿也要脱,强盗头目赶紧说:“这可使不得!万万使不得!”面对此情此景,王阳明追问:“为什么‘使不得’?”平时无恶不作的强盗,此时居然脸红了,支支吾吾半天,说不出一个字。 王阳明微笑着说:“这是因为在你心中最后还剩有那么一点儿羞耻感。而这点儿羞耻感又何尝不是道德良知的表现。一个新生儿是决不会在乎自己光屁股的,可见就是像你这样十恶不赦的家伙,我照样可以和你谈道德良知。”强盗听得哑口无言,在王阳明所标举的“道德良知”感召下,全盘将自己的罪行一一如实供出。
4、礼学传承了这么多年,怎么就晦涩难懂了呢?
因为书本内容没变,社会却一直在变,穿衣吃饭的各种细节,各种器物的名称,越到后来就越让人感到陌生。
认识breixt这个单词吗?呵呵,如果,在2016年6月之后,你就没看过英文新闻,纵使你词汇量百万,也不会认识,它是 british-exit英国退出的缩写,中文翻译成“脱欧”。类似capsule太空舱、aviation航空等等,都是社会变化后的新含义。
5、儒生们为何要讲“礼”,还誓死要捍卫“礼”?
《明朝那些事儿》里详细描述过,嘉靖年间的“大礼议”事件,隔壁老浦识字也讲过。其实双方看似争的是个“礼”,实际争的是个“权”。那些儒生们,你懂滴,欲挟“礼”以令嘉靖,嘉靖是个多聪明的人啊,所以,大才子杨慎的结局很凄凉。不过,也因此留下了“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样的名篇。
5、最后留一个能让你燃烧成就感的小问题:儒家“四书五经”,你已经了解了几部?提示是:这个问题虽然简单,掰手指头就能算,但也不是特别简单。
答:儒家“四书五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我已了解了……,贺贺,……。(筒靴们自行填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