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14.17)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通译】
子贡说:“管仲不是什么仁义之士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不能为之殉情而成为桓公宰相。”孔子说:“管仲做桓公的宰相,使齐桓公称霸诸侯,匡定天下,百姓到现在都受其恩赐。没有管仲的话,我们都成了蛮夷之人了。不能以妇人之心而为之,自己居于荒蛮之地而不能让天下人知道。”
【学究】
这里是孔子评价管仲的大智慧。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不会因为一时的恩怨而废弃自己的人生抱负。正如上段文字说到,有益于天下的人是不会在乎一时一刻的得失恩怨的。
正因为有了管仲这样的大德之人,才不至于是齐鲁之过陷入蛮荒之地。我们现在人都受管仲之福。
一切看发心,看结果。管仲是一个千古奇人,不拘泥于小节而成大德,才是我们有了礼仪的传承,这样的人是不需要计较他的小节的。
【原文】(14.18)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通译】
公叔文子的大臣僎和文子一起成为卫国的大夫。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可以给他加以文号了。”
【学究】
这里说到公叔文子的德行和僎的才能。能成为一国之大夫必定是有仁德和才能之人,而敢于和下属一起成为诸侯之臣能泰然处之的人更是一个值得称颂的人。
世事变迁,位置会不断变迁,一个人如果能做到自己的下属与自己平起平坐或者成为之前下属的下属之人而泰然处之,才是真正有仁德之人。
这里通过赞叹公叔文子的宽阔胸怀来说明一个仁德之人的精神。足见古人的世界是多么的宽阔。
【原文】(14.19)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通译】
孔子说到卫灵公无道时,季康子说:“既然如此,为什么他不败亡呢?”孔子说:“因为他有仲叔圉接待宾客,祝鮀管理宗庙祭祀,王孙贾统率军队,像这样怎么会败亡啊。”
【学究】
卫灵公是一个无道之君,但却是有为之人。即便卫灵公自己本人不按周礼之制传承,但他的用人之道恰恰是符合当下百姓需要的实际执行,自然不会使国家处于败亡。这就是说看人要看一个人的两面性。
天下没有什么完人,那就看这个人的当下处于那个位置,如果大节能保,小节才可以暂时忽略。这就看你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否统一,至于其他必定要看事态发展的趋势了。
【原文】(14.20)
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子也难。”
【通译】
孔子说:“如果说话大言不惭,那么实现这些话就会很困难。”
【学究】
一个人说话容易,活动口无遮拦,那么行动中必定会受之牵连,也就是说话好说事难办。
孔子这里要说明的就是一个人不要轻易说不能兑现的承诺,一定要明白自己说过的话如何兑现,假如不能兑现,就不要轻易表态,否则只会使自己难堪。
佛教中戒妄言便是这样的思想,在社会中,所有的一切一定要量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