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几天的光景,北京的天气便由微凉的初秋一下切换至入冬的寒冷模式。在这种天气里,“暖气来了”这四个字一举打败了“喜欢就买”、“你随便花”等四字暖言,成为最让人的暖身暖心的消息。
文艺工作者如我,虽然每日沉迷写作,不可自拨到无睱购物的状态。但对于天气变凉这事儿,还是知冷知热的。最明显的感受就是,晚上坐在屋里写东西时,总是越写越冷越写越冷,越写越觉得两脚冰凉,总之是严重影响个人文章的产出质量--吃瓜群众:说的就好像你不冷时写的东西多好似的?!
对此问题,虽然试过吃的更饱,穿的更暖等物理解决方案,但最终结果除了产生比较容易犯困等负作用,基本没什么卵用。于是,所以,几经思虑,还是一静不如一动。在刚开始感觉到脚冷的时候,便采取行动,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具体讲来,就是站起来,动起来,跑起来!当然以上运作也可以用“原地跑”三字一语概之。如果搭配一集美剧一并食用,效果更佳。一来是跑的没那么寂寞无聊,二来是比较容易转移注意力,于是跑的时间能更长一点。以上,个人亲测有效。而且效果也是立竿见影的好。基本上,原地跑上十分钟,便能收到舒活筋骨,斗擞精神的效果,而且经过一番活动,原本处于底部循环不畅的脚部也得到充分的活动,再辅以适当搓揉,足底便会缓缓升起一股暖意,支撑着你把文章继续写下去的暖意,于是证明了只有野蛮己体魄,才能文明己精神这事儿。
这个方法反复用过几次后,贪小如我,便不由得生起一种野人献曝之心,忍不住要去卖弄卖弄,一篇所谓的冬日取暖攻略才写了个开头,便想起其实自家这个法子既非原创也非首倡,其实一早就有古人用过了,而且还是大咖级的,按现在行话说公号阅读量动辄十万+那种。要问他是何人,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铜子们都不会陌生,那便是创造了“范进”这一样板型人物的吴敬梓啊。
说起吴敬梓来,人们首先想到的大都是《儒林外史》,其实在家道中落前,他原本也是官宦子弟富N代,不过在开始写《儒林外史》的时候,已经沦落到“囊无一钱守,腹作干雷鸣”,“近闻典衣尽,灶突无烟青”的地步。而且更雪上加霜的是,那年月创作小说可不像现在,是个创收的营生,文学大V们能靠在晋江开个专栏过日子。明朝文人写小说,那真的是一种情怀,只不过在现实面前,情怀自古至今都是一种奢侈品。无钱买炭取暖的吴敬梓常冻的手脚冰冷,没有暖气这种神器可用的他也只能咬牙忍耐。后来为了取暖,他便出门暴走,是的,你没有看错,当然也可将其称之为健步走或跑步。每每绕城健走或跑步后,手脚不再冰冷,身上也有了暖意,于是回到家中,趁着这点难得的暖意,赶紧铺开纸笔创作小说去,对于这个在冬天里经常性开展的以取暖为目的的体育运动,吴敬梓还给它起了个专有名称“暖足”,足见其文学青年本色不改。
忆古思今,不由令人感慨,毕竟我们当代人健步或跑步的主因都是健身或减肥一类有明确目标性的活动,如吴敬梓这般为取暖的,还真少见。不过虽然世事多变,很多事情倒是古今亦然,比如跑步有助暖足,比如文学青年们都有一种中二精神,比如创作是个辛苦活儿,自古至今要想搞创作都得先有个好身板才行的,当然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就更好了,起码能用上暖气吧,所以最后作者本人一定要认真表示,爱生活,爱暖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