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时看十四五岁,觉得是童年;十四五岁看七八岁,觉得是童年。也许童年的概念确实有些模糊吧。不过,从现在的时间节点来看,无论怎么说童年都已经是相当遥远的时光了。
所有和童年有关的物品、影像,想必一定会触动心弦吧。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就是这样一本和童年相关的书。
很久以前,似乎是一夜之间,这个叫做哈利波特的小男孩巫师火了。也不知道是书先火的,还是电影。当时我很喜欢那个演哈利波特的小男孩,甚至用自己攒下的零花钱偷偷买了这本《魔法石》,还包上书皮,爱惜有加。这也是我至今为止买的唯一一本哈利波特的书。
只是,它已经被我搁置很久了。不知道为什么,我在看了《魔法石》和《密室》的电影与书之后,就渐渐对哈利波特系列失去了兴趣。尽管哈利波特的书和电影在过去的很多年里年复一年地重新被搬出来,尽管周围仍然有不少人仍对它保持了相当的兴趣和足够的热情。
读大学后的某一年,把《魔法石》小说重温了一遍。
这些情节都太熟悉了,熟悉得触摸到这些文字脑中立刻就能出现电影中的画面。
我这是看了多少遍《魔法石》的电影啊。
还有那时偷偷摸摸地看这本书,兴高采烈地和同学讨论,到电影院发现门口早已人满为患的时光……
可能没法做出横向比较,不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确实钟情于这部《魔法石》。不单说第一部作品的横空出世需要罗琳话费多少心血来构造这个魔法世界,光这部电影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怎样一个完美的哈利波特,这一切的新鲜感,那种庄严的感觉,就是孩提时代梦中的神秘城堡。
如果没有伏地魔的话,我觉得这绝对是一个完美的世界。
不过,如果说宜静最后不是嫁给了大雄,如果说新一最后娶的不是毛利兰,那么故事便不能称其为故事了。
我说这段话的意思是,我们接受霍格沃兹,是连那个大坏蛋伏地魔一起接受的。
就像哈利波特真实存在一样,我们是与他一起成长的。我们曾经和他共处一个麻瓜的世界,只是后来分道扬镳在了九又四分之三站台。一开始可怜、乖巧、邋遢的哈利,后来勇敢、坚定、幸福的哈利,让我们这些所谓“麻瓜”也不禁渴望如赫敏那样收到魔法世界的入学通知书,和他一起学习、战斗。拍第一部的时候,Daniel才11岁吧。那时我也才只不过十二三岁。
虽然我知道,哈利是要成长的,Daniel也是。我也是。
哈利波特系列的小说和电影,在很多年前就已经完结了。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据说所有的电影都要卷土重来。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我对哈利波特的热爱,已经被时间打败了,不禁羡慕起那些看全了书和电影、骄傲地称呼自己为“哈利波特迷”的曾经的小朋友。
如果世上真的存在那个魔法世界,真的存在那个曾经和我们一起长大的哈利波特,那么,向你问好,向你的世界问好。毕竟,你和你的世界在匆匆流逝的时间里留下了某种永恒,就像打败时间魔咒的神奇力量;很多人的部分童年记忆,因你而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儿童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