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一生清澈明朗,所求遂所愿,做你愿做之事,爱你愿爱之人。愿我们都能像皎洁明月一样,内心纯净,看世间繁杂却不在心中留任何痕迹。” ——丰子恺
初一早上,我们一家照例进城和公婆、大哥全家一起吃团圆饭。早饭后,本想去马陵山转转,但听说那边人特别多,便打消了念头。去年初一去古镇窑湾,堵了几个小时的车,今年就不太想去人多的地方凑热闹了。所幸的这一天做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去书店买回喜欢的书,一下午安静地阅读。感觉较之往年四处游逛,更令人心生愉悦。
01
对于书店,总是怀有一种亲切感。以前只要到市里来,必定会到书店转转,有心仪的书便买上几本。现在呢,习惯于网购,书店去得少了,但是和书店相关的记忆依旧那么清晰,那些自考岁月、陪孩子买书的日子……,一切都还历历在目。想到这些,心里特别想去书店看看。
侄儿开车送我们过去,行到市中心,越发感受到过节的浓郁气氛。街道上人流如潮,街道两旁流动的玩具物品、小吃摊点比比皆是,食物的香气弥散在空气里,刺激着人们的味蕾,吸引人们驻足。行人呼朋引伴,脸上洋溢着喜悦之情。
离书店还有一段路程,我和孩子赶紧下车步行。在拥挤的人群中穿行了一会儿,终于到达较为偏僻的新华书店。与外面的热闹相比,书店里冷清了不少。大多是家长带着孩子来买教辅资料,他们不时低声询问店员,寻找要买的书籍。除此之外,有几个孩子在家长的陪同下阅读,他们或坐或站,读得很是入神。还有几个青年在安静地挑选书籍。
我们转了一大圈,发现书的品种也不是太多。书架上摆满了大量的教辅资料、练习册。后来在东南角的两个架子上寻到了我喜欢的一些书籍。一番思量之后,终于选定了几本书: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杨绛的《我们仨》、卢梭的《爱弥儿》和丰子恺的《愿你一生清澈明朗》。
《雅舍小品》和《我们仨》是心仪已久的两本书,《爱弥儿》是读书会推荐的必读书目。而《愿你一生清澈明朗》是乍见的欢喜,临时决定买下的。对于丰子恺先生印象最深的是他的漫画。他的文章除入选教材《竹影》之外,我读的极少。两天前有朋友跟我推荐《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这本书,我便想寻它来读,只可惜这书店里却没有。无意间从书架上翻到《《愿你一生清澈明朗》,看了封面和封底就心生欢喜,大略翻看一下,就毫不犹豫地决定买下它。
结完账出来,便不想再逛。虽然外面的世界繁华而热闹,可以消遣时光的地方也不少。但是有了喜欢的书,心里就想寻一个安静的场所,而家里无疑是最理想的温暖之地。
02
从书店回来,关上房门,捧起丰子恺先生的《愿你一生清澈明朗》,一个世界便寂静了。
翻开书浏览一下,发现这本共有232页,分五章收录丰子恺先生的42篇散文作品,以及数十张可爱有趣的漫画。从第一章“人间有味是清欢”开始,一点点走进先生的文字,很快便沉浸在他那幽默智慧的散文世界里。
以往只知道他是画家,被称为“漫画第一人”,却不曾想他的文章如此有吸引力。读着他以平常心讲述的平常事,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他的童心和爱。正如巴金先生所说:“我的脑子里有一个‘丰先生’形象:一个与人无争、无所不爱、一颗纯洁无垢的孩子的心。”
这本散文集中不少篇章饱含真情,读来让人感动不已。《给我的孩子们》、《作父亲》展现了先生对孩子们的爱,对孩子成长的陪伴和鼓励;《我的母亲》写尽了他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文中母亲“眼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现出慈爱的笑容”令人难忘;《蜜蜂》、《梧桐树》、《白象》等文写出了他对身边事物的热爱和悲悯……
还有一些文章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如《私塾生活》道出了那时的私塾的学习生活,有求知的喜悦,有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车厢社会》写出了先生乘火车时的种种见闻感想,描写了乘客间上演的不平等的状态,让人感觉新奇有趣。先生面对车厢社会里的人情世相,感觉“可惊、可笑、可悲”,从中可见他的正直。
除此之外,还有些文章谈图画与人生、谈艺术、山水间的生活,作为“漫画第一人”,他对艺术、人生、自然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读起来让人也是受益匪浅。他笔下宁波的天童寺、杭州的西湖、扬州的二十四桥各具特色,读来感觉自己的心仿佛飞驰到山明水秀的江南,“小亭闲可坐,不必问谁家。”想来也别有一番情趣呢。
朱自清先生说过:“你的文和画就像一首首小诗,我们就像吃橄榄似的,老咂着那滋味儿。”仔细一想,倒真是这个理儿,有些句子真是越品越有滋味。看《家》中这一段:“主人回来了,芭蕉鞠躬,樱桃点头,葡萄棚上特地飘下几张叶子来表示欢迎。两个小儿女跑来牵我的衣,老仆忙着打扫房间,老妻心着烧素菜……”让人感受到先生归家的喜悦。亲情的温暖,自不待言。就连草木,也如亲人般可爱。
读到好句子,我便随手记了下来,细品之下也让自己人感悟很多:
“人因为有这样的一双眼睛,所以人的一切生活,实用之外又必讲求趣味。”
“做了人真像‘骑虎之势’,无法退缩或停留,中有努力地惜时光,积极地向前奋斗,直到时间的大限的来到。”
“爱一物,是兼爱它的阴暗两方面。否,没有暗的明是不明的,是不可爱的。”
……
03
《我的苦学经验》一文给我印象最为深刻。先生于一九一九年,二十二岁的时候,毕业于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之后他在专科师范当了一年半的教师,在亲戚的接济下去东京求学。在十个月的时间里习画、学日文、学提琴、学英文……先生说他出了中学以后,正式求学的时期只有这可怜的十个月,以后都是非正式的求学,靠读书来自学知识。
在先生来说,只有诗歌、小说、文艺,可以闲坐草上花下或偃卧在眠床中阅读。要读外国语或者知识学科的书,必须用笨功,以硬求记诵。他在读书时,每天自己上一课新书,规定读十遍。计算遍数,每读一遍,用铅笔在书的下端划一笔,最终凑成一个“讀”字。“讀”字共有二十二笔,故每课共读二十二遍,即生书读十遍,第二天温五遍,第三天又温五遍,第四天再温二遍。先生说他的旧书中都有铅笔画成的“讀”字,即表示读熟了。这办法有些好处:分四天温习,屡次反复,容易读熟。
先生又说“我们要获得一种知识,可以先定一个范围,立一个预算,每日学习若干,若干日可以学毕,然后每日切实地实行,非大故不准间断,如同吃饭一样,照我当时的求学的勇气预算起来,要得各种学问都不难。”
先生的读书方法对我触动很大。要想获取知识就得静下心来,要想提升自己也得耐住寂寞。想想当初参加自学考试时,虽无先生这般用功,但是也是反复温习,力求把书读懂看透。那时候感觉自己文化底蕴不够丰厚,一心想提升自己,的确是静下心来学习了。
可是想到自己的专业阅读之路,便感觉很是惭愧。这些年虽然没有间断读书,却每每习惯于快读,缺少深钻细研的精神。现在对照先生的读书方式来看,方知读散文、小说、诗歌,未尝不可以快读浏览,但读专业书籍,这样浅尝辄止,总是难以得其精髓。扪心自问,这些年自己似乎并未熟几本专业书,难怪收获不多。
想到这里,便将先生的读书经验摘录若干,以提醒自己日后要改变浮于浅表的读书方式,真正潜心阅读,力求能收获多一些。
开卷有益。一个下午读完了《愿你一生清澈明朗》,好象跟一个谈笑风生的老师聊天,无形之中便受到启发。有一瞬间感觉心的每个角落都变得通透明朗。
掩卷之时,凝视封面上的妙句,心中感慨不已。“愿你一生清澈明朗,所求遂所愿,做你愿做之事,爱你愿爱之人。愿我们都能像皎洁明月一样,内心纯净,看世间繁杂却不在心中留任何痕迹。”先生恬淡率真,与世无争,享受生活的乐趣,聆听万物之美,他的一生,正如末章所说“无宠不惊过一生”。
平凡如我,也向往这样的生活。在复杂的世界里,做一个简单的人。内心纯净,热爱身边的事物,努力发现生活之美。拥有平凡的梦想,并为之努力付出,期待在未来能够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水之湄mm写于2018年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