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光
几日前我们在陶波湖边度假,晚上给孩子像往常一样讲完故事就准备给她关灯睡觉了,但画然为了留住我,说
“爸爸,给我念首诗吧!”
“好吧,那爸爸给你念一首古时候的人写的诗,写这首诗的人还跟你差不多大呢!”于是我给他念了骆宾王的《咏鹅》。念完之后又一起描绘了一下白天看到天鹅的场景,她跟我重复了几遍,觉得有趣(我觉得她更多只是想拖延睡觉时间。。。),又让我再背一首。
我拗不过她,于是又念了一首《静夜思》。
这首诗比鹅鹅鹅要稍微难理解一些,毕竟是成年人所做,还用了一些修辞手法,所以我花了老半天解释什么是“疑是地上霜”以及为什么要“低头思故乡”。
这时候猛然看到窗帘下摇曳的光影,我意识到今天刚好是个满月的日子!于是我一下把窗帘拉开,月光也“唰”地一下从落地窗涌了进来,洒满了床前。
我于是模仿成李白的模样:
揉了揉睡眼,看着床前洒满的月光,就像地面上结成的霜一样,抬头看了一下那轮满月,低头就想起了我们惠灵顿的家以及她床上的很多动物朋友们。
通过重构这个场景,再配上夸张的肢体动作,伴随着她的哈哈大笑,她对这种情绪也好像一下就似懂非懂了,还忍不住地说“爸爸,这太好玩了,我们再一起做一次好嘛?”
我一边跟她一起重复床前明月光的表演,一边心头在欣慰她能对这首诗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热爱。
伴随着月光,感觉孩子是快乐的,我也是幸福的。
松果与老算盘
下面再举两个例子来谈谈我是如何解释其他抽象的概念,例如时间与数字。
我们并没有禁止她接触电子产品,但严格地限制使用时长。例如说看电视Peppe Pig(她两三岁时最喜欢的动画片)只能看十五分钟,我们定好规矩,但是我们发现她很难遵守。后来仔细观察原因,并不是因为她缺乏自制力,而是完全没有时间的概念,不知道十五分钟是多久,而且一开始看就完全了忘记了时钟/闹钟的存在。于是我们换了一个方式。
我们一起去森林里捡来一些松果,把他们放在桌子上的竹篮里,每次要看电视的时候就从竹篮里拿出三个松果,每看完一集Peppa Pig就把一个松果从桌子上扔下来(因为每一集大概都是5分钟,三个松果就是15分钟),这样她能把时间这种无形的东西给视觉化,知道桌子上的松果没有了,也就不能再看了。这种方法在她两三岁的时候,十分有效。
孩子五岁上小学之后,便开始接触了一些加减法运算。刚开始她接受得比较慢,但我一点也不着急,在等待一个合适的契机。
因为在我看来,“数字”本身对于孩子来说是毫无意义的,即使简单如1+1=2这种运算,对于缺乏抽象思维的孩子来说,更多是像一种背诵,而不是基于理解。数字只是一个人为规定的代表符号,不然为何叫“代数”呢?所以,我更强调她对于数字背后对实物的理解。
孩子她妈特别喜欢逛古董商店,于是我叮嘱到:如果你哪次逛街看到我们中国的算盘,记得一定要给我买回来。没想到还真被她带回来了。
我们把算盘用心地用礼物纸包好,营造了一种仪式感,让孩子觉得这可是不一般的宝贝。我们还特意挑了一个特殊的日子,把这份礼物送给了她。她满怀欣喜地打开,充满好奇的眼神,狐疑地问这是怎么玩的?
于是我赶忙趁热打铁,告诉她如何认读算盘,如何拨子,如何做加减法运算。她有了这个宝贝,做起数学来不亦乐乎。
所以,我觉得能把2+3这种抽象的代数视觉化为两颗与三颗珠子的结合,才能让她更好的理解加法的原理,包括所谓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等等。
音乐、绘画与其他
另一方面,我想再多谈谈我是如何看待音乐、舞蹈、绘画、运动以及其他的。
孩子她妈妈问我,说谁谁谁都开始学乐器了,谁谁谁参加舞蹈比赛去表演了,谁谁谁体操得奖了,问要不要给孩子也报名学点什么?我说暂时不必,先顺其自然吧。
我接着解释说:
我觉得所有的人类活动都必须追根于最本质的情感需求,无论是诗歌、绘画、还是音乐表达,都是人们对于自我情感的表达方式。所以现阶段最重要的是如何去积极鼓励和培养她孩童时期,最初也最旺盛的表达的欲望。如果一旦有了强烈的表达冲动,水满自溢,就一定会找到一种合适的方式来实现这种表达。
相反,如果太早地就开始对这种表达“方式”进行模式化的训练,我个人认为会不可避免地抑制住她情感的其他表达途径,减少了其他的可能性。更担心的是,如果启蒙方式不合适,有可能反而封闭了这一通道,揠苗助长使得孩子早早就丧失兴趣,实在可惜。
“那你认为我们现在怎么办呢?”孩子她妈继续追问到。
我觉得我们应该回到最原始的时代,通过跟随人类的发展认知历程的方式来一起学习。
“讲人话!”
我的意思就是说,人们是什么时候开始绘画的?旧石器时代的人们画了什么?一些牛、鹿、熊、鸟以及捕猎的场景等等,所以绘画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某种场景的重现。 那我们现在鼓励孩子的,不是去让她参加培训班,要求她画得有多像,细节多丰富多真实,而是去重现她眼睛里,脑海里想象的那个世界,可以用蜡笔,用你的水彩,也可以在石头,在沙滩上画。
再譬如唱歌和舞蹈,一定不是先教她duo re mi或者步伐,而是跟她一起敢于在情绪饱满例如开心兴奋时,大声歌唱,无论哼~哼~哈~哈~是不是有意义,勇敢地舞蹈,无论动作有多尴尬或不协调,千万不能觉得唱歌不着调或者跳舞没节奏就放弃了尝试。
因为想象,人类的第一次放声歌唱,第一次群魔乱舞,也好听/好看不到哪里去。但有了这颗种子,加以时日,就一定能慢慢成长。
写在最后
求知、想好、爱美,三者都是人类天性,人生来就有真、善、美的需要。
——朱光潜
正因为人生来就有真善美的需要,所以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认知规律,发展规律,并将她们的这种规律和我们人类对“真、善、美”的认知过程结合起来。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去激发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的这种天性。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教育观,这些理念不一定对,但希望能有一些启发,并能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正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