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我将近有一周停止了更新文章,原因不是有多忙,而是在思考老师的那两句话。
十天前,我写了篇关于“家风和家训”的文章,文章分析了家训对一个家庭甚至对一个家族的影响有多大,并详细列举了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曾氏、以颜真卿为代表的颜氏、还有近代科学家三钱为代表的钱氏等三个家族,除了参考电视节目中的解说,也借鉴了网络的各路资料。
写好的文章用微信发给老师,老师因为忙,许久没有答复。按照常规,老师每次基本读完文章就会回信表达她的看法,但是这次没有。
我开始有点忐忑,却也没把这个事放在心上,原以为老师或许已经把这个事给忘了。过了两三天,我恰好在图书馆,老师答复了,直接针对文章的内容,指出了文章内容的个别细节的漏洞和出入,然而,重点带星号地发了几句话,强调两点:第一、“写大文章,一言之有据,本来没错,可若是淡化了自己切己的感受,下载了资料丰富谈资,有害无益”。第二、“家训固然有显然之功,可是生活的细节,如果有可借鉴的,就比家训不空洞。钱穆先生的教子,有«八十忆双亲»。子女们还受到母亲的影响。这里面若可以真实受到教育,比家训更实”。
总结起来,那就是没有切己,没有真实考证。
我的第一反应还是略带怨气,为啥?我想着,如果什么都切己,难道做这个节目的导演或解说也要把自己的家训一起放进节目说吗?很多资料考证我除了图书就是网上,难道让我去一一采访当事人吗?那谁也不敢写历史了。
从图书馆回家的路上,慢慢冷静下来,我仔细了思考了老师提出的问题,从开始的怨气到内心渐渐平淡下来,我觉得老师说的不无道理。
从大学到毕业至今,细数下来,多多少少也写了好几万的字,但回过头来,仔细回味和观察,真正能够令人记忆犹新的文章少之又少,许多文章不过都是当初那个点那段时间留下的“无病呻吟”,也不过是一段碎碎念。试想,若是一篇文章能传递着正能量,那倒也欣慰,可很多的“无病呻吟”似乎都在传递着不良情绪。
那写文章究竟写什么样的文章,应该如何立意呢?
有价值的文章才值得分享并传播推广。那问题来了,何为有价值?
一、实用文章。简书、微博、微信、知乎等多数自媒体平台提供了许多富有使用的文章,有教你如何在短时间做好PPT的,有手把手地让你学会如何绘画的,也有的,直接写出该读什么书,该如何写作,还有教你如何学习一门能赚钱的技能,许多文章其实相当有实用价值,不胜枚举。
二、鸡汤文。那些成天给我们熬鸡汤的作者不仅自己努力奋斗,也通过分享励志了别人。有时候看得多,总觉得有点厌烦,毕竟成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又是另一回事。但作者如果能够根据自己的成功实践,然后毫不保留地分享,其实也算非常有价值的文章。最重要的还是,切己感受,那样真实才能打动人。
回头再思考那篇关于家风和家训的文章,既没有真实考证,也无法切己体会去分享,全凭自己的意念和感觉来分析。文章没有价值,读者看完,也许纯属浪费时间。于是这一周,总是诚惶诚恐,我的文章有价值吗?值得分享吗?若是自身都无法通过或不满意的文章为何要发出来呢?
一篇有价值的文章仿佛一杯纯奶,吸进去总富含营养,而一篇碎碎念不过是偶尔的情绪发泄罢了,没有任何价值,任何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