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以为这是一本小说,看到中间才意识到这是一本自传,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事情,是她切切实实的回忆。而我以为是本小说,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故事情节,实在是闻所未闻。
塔拉生活在巴克峰山下,父亲有躁郁症,母亲软弱怯懦。家里有7个孩子,塔拉是最小的孩子,17岁前从未上过学,童年由垃圾场的废铜烂铁铸成,那里没有读书声,只有起重机的轰鸣。父亲坚持上帝可以治愈他们的病痛,政府就是反叛者,让自己的孩子不上学,不就医。父亲是掌握话语权的人,不允许孩子拥有自己的意志,不能接受孩子对自己的反驳。
塔拉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下,怯懦、自卑、崩溃、自我怀疑,直到在哥哥泰勒的帮助下,走出大山,自学进了杨百翰大学,才真正打开了另一个世界。
那是教育的新世界,让塔拉的生命充满无限可能。
看到塔拉在文后说,“像我这样从垃圾堆里爬出来的无知女孩,能取得如今的成就,应当感激涕零才对,但是我丝毫提不起热情。”所以简单的把这本书归结为励志书籍,不完全正确,事实上,作者在文中通篇都在讲她在自我意愿和家庭之间两难的境地,对自己取得的成就轻描淡写。
她身在剑桥,与周遭所有人都不同,童年的独特经历让一部分的她永远属于那座大山,似乎显得格格不入,这是她无法剥离的原生家庭痕迹;另一部分的她不能被家人束缚。她注定是飞鸟,要飞往自己的山。这山是她自己寻找的山峰,不是家人给她定义的山峰。
你可以爱一个人,但仍然选择和他说再见;你可以想念一个人,但仍然清醒他不在你的生命中。
但获得和失去同等重要,她感激这个教育打开的新世界,却也还在努力寻找一条回家的路。
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即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它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接受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塔拉·韦斯特弗,福布斯杂志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