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
1.人物
齐桓公
首先建立霸业的是齐桓公。齐国地处山东省北部,是东方的一个大国,它地处海滨,拥有丰富的鱼盐和矿藏。从姜尚公起,就“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齐太公世家》)。到春秋年间,农业、手工业、冶铸业、纺织业,都取得了迅速发展。前685年,齐桓公即位,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国力更加强盛。
名词:
尊王攘夷:“攘夷”,即对游牧于长城外的戎、狄和南方楚国对中原诸侯的侵扰进行抵御。公元前 664,山戎伐燕,齐军救燕。公元前661年,狄人攻邢,齐桓公采纳管仲“请救邢”的建议,打退了毁邢都城的狄兵,并在夷仪为邢国建立了新都。次年,狄人大举攻卫,卫懿公被杀。齐桓公率诸侯国替卫国在楚丘另建新都。
召陵之盟:到公元前655,联军伐楚,迫使楚国同意进贡周王室,楚国也表示愿加入齐桓公为首的联盟,听从齐国指挥,这就是召陵之盟。伐楚之役,抑制了楚国北侵,保护了中原诸国。
宋襄公
宋是商人的后裔,微子所封,都商丘。公元前650年,适逢齐有内乱,易牙叔立公子无亏为君,宋联合卫、曹、邾之师,打败齐,把齐国的公子昭送回,立为齐孝公。这时,象齐国这样的大国,都受到宋的保护,说明这时的宋国,势力还是很强大的。
但宋是一个二流国家,宋襄公自不量力,还想复兴其先祖商的事业,宋与楚国在泓水会战,宋襄公被箭射伤,因重伤而死。
晋文公
晋文公即位前,在外流浪十九年,当晋惠公被杀后,重耳即位。即位后,任用随从他在外流浪的赵衰、狐偃、贾佗等人,进一步整顿内政,增强军队实力,争取霸业。同时,晋文公还抓住“勤王”这块招牌,公元前636年,周王室发生内乱,王子带勾结狄人进攻王城,周襄王被王子带赶跑,流落在外,晋文公认为这是“取威定霸”的好机会,便约会诸侯,率领兵力,打跨了王子带,把襄王送回了国都,事后,周王赏赐给他南阳之地。
名词:
城濮之战:楚国出兵伐宋,前632年,晋楚在卫的城濮会战,战争开始前,晋文公履行了在流亡时,曾经许下于楚成王的诺言,退避三舍(从舆论上争取了主动,表示了守信义、不食言的信念,从而争取了人心,鼓舞了士气。)楚军的士气,则受到了反面影响。楚将子玉刚愎自用,坚持进攻晋军,而晋国看到了楚军的弱点,首先集中兵力,打败了陈——蔡组成的楚军右翼,后又采取诱敌深入之法,集中兵力打败楚军的左翼,大败楚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城濮之战。
楚庄王
任用平民出身的孙叔敖为尹(相),发展经济,使农工、商各守其业,政治上,选用旧贵族,加强了楚国旧贵族的力量。军事上,重新提倡楚武王制定的“荆尸”陈法,使士兵之间团结一致,这些措施,为楚庄王的霸业奠定了物质基础。
公元前598年,楚国围郑达3个月之久,郑君打算向楚国求和。郑对晋来说,又是一个很大的威胁。于是晋派兵救郑,前597年,双方战于邲城。晋军大败。公元前594年,楚又围宋达九个月之久。宋向晋告急,晋国畏惧楚的强大而不敢出兵。从此,中原各国背晋向楚,楚庄王当上了霸主。
秦穆公
秦穆公时,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等知名人士。秦穆公一方面与晋国进行长期、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一方面多次用兵征伐西戎,使秦的势力东达黄河,西至今敦煌一带。
名词:
弭兵之会:长期争霸中原的是晋楚两国。而秦齐两国雄踞东西,晋楚都想争取秦齐两国作为自己的盟国。
弭兵之会前后有两次,第一次在前579年,由宋国的大夫华元倡导,约合晋楚在宋国订立盟约,盟约双方约定不再交兵,共同讨伐不听命的第三国。弭兵反映了两个霸国之间的勾结和争夺,也反映了一些中小诸侯企图摆脱晋楚的控制的愿望,争夺到势均力敌的时候就弭兵,各自来巩固自己的阵地。而这种勾结正是为了新的争夺作准备。前576年,楚国看到晋国的势力由于内部斗争而削弱,就撕毁了盟约,双方战于鄢陵,兵戎相见,晋国大败,第一次弭兵失败。
第二次为前546年,由宋国的大夫向戌倡导,仍在宋都召开。除了晋楚两国外,并约定诸侯十四国到会,会议同时确定晋楚两国为当时的霸主,小国需要同时向晋楚两国贡纳,这样,使小国的负担增加了一倍。这次弭兵之后,各大国之间都忙于内部的纷争,无暇外顾,晋楚之间再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2.吴越争霸
春秋末年,长江下游崛起了两个国家——吴(苏州)、越(会稽)。
楚国为了制服吴国,助越伐吴,前498年,双方战于榫李,吴国兵败,阖闾伤指而死。其子夫差即位,立志为其父报仇,前494年,大举攻越,越王勾践失败,求和称臣。夫差以后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称霸中原,与晋国争夺盟主。
越王兵败后,卧薪尝胆,任用范蠡、文种,对内充实府库,对外孤立吴国,经过十年的长期准备,前482年,趁夫差北上盟会、吴国国内空虚之时,伐兵攻吴,夫差仓皇回军,但已经措手不及,前473年,越灭吴,夫差自杀。
吴越争霸已经是春秋争霸的尾声。春秋时代宣告结束。
3.春秋无义战
齐桓公、晋文公提出的“尊王攘夷”的口号,作为扩张领土和掠夺财富的手段。这些军事行动和超聘盟会实际上是大国对小国的掠夺,小国的统治者,又把这些负担转嫁到人民身上,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尽管战争带来了种种惨祸、灾难与痛苦,对历史的前进,却起到了推动作用。
名词:三家分晋
晋国形成了六卿。范、中行、智、韩、赵、魏。当时的晋国公室力量及其卑微,内部十分空虚。《左传》昭公三年:“民闻公命,如逃寇仇”。民众都投奔到了六卿门下。六卿基本上代表了晋国的新兴势力。他们之间斗争也十分激烈。首先是范氏掌权,中行与其勾结。他们都非常跋扈,因范氏内部发生内讧,智、韩、魏三家劫持了晋侯,攻伐范氏和中行氏,于前490年,平息了范、中行氏的内乱,大权又落在了智、韩、赵魏四家手中。他们瓜分了范、中行氏的地盘,但智氏的力量最强,他想独占范、中行三家的财产,晋国的国政,也都决定于智伯。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合力灭掉专权的智伯,公元前403年,周烈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