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十篇文章里一直在分析一些“会长期影响我们生活”的问题。为什么分析这些长期性问题呢?因为长期的问题会一直影响我的生活啊。
我们的中午吃什么,并不会太影响我们的生活,但是选一个城市,学会和父母沟通,会不会去探讨一个现象本后更根源性的东西,是否试图对雾霾进行一定正确的防护措施,阅读或者不阅读,如何选择一个职业,这些事情都是会长期影响我们生活质量的,但我们对待这些问题的态度和对待吃一餐饭差不多,甚至今天吃什么比这些事还更加重要,这是一种很草率的态度。
人的精力是非常有限的,对于重要而长远的问题,思考应该尽量全面一些,毕竟,这样的决策直接影响你长时间的投入。你会不考察一个公司就直接投它一百万吗?
那你对生活的决策成本凭什么就这么廉价咧?
而人又恰好是很短浅的动物,当下遇到的东西更容易影响我们的注意力,而长远才能看到效果的东西,又很难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甚至不是活在当下,而是活在过去的观念里,过去的行为模式影响我们的一切,心理学里讲,一个人的一生会不断的重复他的童年,比如缺爱的一直求爱,因为不健康的求爱而求不到,便一直缺,如果不意识到这些,就会是死循环。
更难的是,因为这些问题前二十年没有人教过我们要重视,我们自己也从来没有思考和准备过,那对这些问题自然迷茫不知道如何解。对此我觉得是非常正常的,你怎么可能对一个你没有学过没有想过的问题有深刻的认知呢?并且还能保证你的认知是有理有据站得住脚的?同时还能根据你的认知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决策?
不过正常并不代表就应该这样。
上一次我们很草率的决定我们四年的人生,就是高考之后的选专业。1990-1995年间出生的人,大多从出生开始,前十八年就只有一个目标,高考,并且被告知如果考得不好就怎么怎么样。当然,这是对的,名校会有更优质的资源和人脉圈,更多的资本投入和关注,自然更可能改变命运。但问题是,拼了十八年人生并不是就这样结束了,前十八年的努力是为了以后更顺畅,而怎么更顺畅和专业还是很相关的,可那个自由的时段里,我们更需要的是放纵和high(很能理解,这并不是我们的问题,只是最后我们还是得为它买单)。对于要选一个怎样的专业,自己的兴趣爱好是什么都是不清不楚的,然后在长久没有接触大学教育以及我们要面临的市场环境下(小地方工作的父母给去大地方上学的学生的建议,可能有一定价值,但需要辨别。)的父母和亲戚的建议下,在自己根本没有辨别能力下选择了一个要读四年的专业,这难道不是一件很草率又很无解且无语的事情?
而我们在四年之后,又重复了四年前的命运,很多人选一个职业、一个行业,更多的是因为担心自己没有经验找不到工作,所以先找一份自己愿意要自己的再说,,这没有什么错,可是工作是有机会成本的(最大的成本是时间),不同的工作不同的行业有它本身的特点和能够达到的上限。以及哪怕你跳槽,你得带着过去的经历和资源去跳啊。同时,作为一个工作之后的人,表示有很多职位并没有那么难进入,你如果真的想进入一个有前景的公司,做一行,哪怕你没有经验,你也可以有N种方法让这个公司的老板看到你的决心和想法,并且让他雇佣你。(这个以后再讲)
但问题还是回到了“草率的决定”上,前十八年没想过要读什么所以随便选一个专业,大学毕业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随便选一个职业,时间过去了,思维能力一直停留在前十八年的水平上,甚至高考还是自己知识水平能力的巅峰!
信息从我们眼前流过,大脑里空空如也,只有当时喜怒哀乐的情绪游荡,并且只游荡了一会儿。
“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这个问题会一直影响我们,不论我们想或者不想。更不幸的是,我们的人生里充满了大量的这样的问题,无论我们思考或者不思考它们,它都会影响我们的人生。
“天天加班还拿低工资”,这是一句事实表述,但是对事实,很多人都不会去解读它,你有想过你为什么“天天加班还拿低工资”吗?想过多长时间?是不是有很多次试图想了两分钟想不清楚就放弃了?
你想做一件事,必须先了解这件事是什么。你想挣钱,必须想明白为什么挣钱,怎么挣。
要想明白“为什么挣钱”,是因为动力是做一件事最根本的出发点。要挣钱是一件很辛苦的事,不累脑子就得累身体,而如果想不明白“为什么挣钱”,只想着“活少钱多领导傻”,一发现挣钱很辛苦,不就很容易放弃吗?“我要学好英语”,“背英语单词好累啊还是算了”,是一个道理。
“怎么挣”,是方法问题,挣钱的本质是你能产生价值并将这价值卖出去,你只能干5000块钱的活而且还产生不了5000块钱的价值,那你凭什么拿一万?
先有做一件事的动机,动机才可能让你去用尽一切方式找办法。
而焦虑和迷茫的我们,搞不清楚自己要什么样的生活,不知道要怎样的工作,自然是没有动机,也不可能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高中教育里,我觉得数学最棒的一点是,“先审题,了解用得到的信息,再做题”,可是对于生活中真正遇到的问题,审题的很少,甚至做数学题的时候,也一堆看到类似的题目直接下笔,自以为熟悉却漏了关键条件然后错了,题不会做吗?会做啊,但就是做错了,相信这种事情大家都有遇到过。
有很多人活到四五十岁,可是和二十岁时的能力、思维、资源是一样的,国企铁饭碗靠资源混一辈子的时代早就已经过去了,这种机会就算有,我想也轮不到现在看文章的各位。有多大的追求,就根据这个追求去细化自己的目标,衡量按自己目前的方式能达到自己目标的可能性多大,比如,和你基本上同样条件同样行业工作5年的人,他的生活是不是你想要的。(这个以后的文章里再举例子讲)
在思考上偷的懒,总会在行动时给你挖个坑。怕的不是努力,而是非常非常努力之后,仔细一看,和没努力时挣得差不多啊,感动了自己,也只能怪世界是错的。
但努力是一定且必须有的,因为解读信息作出正确决策的基础是不断的去收集和分析信息,并通过对自己努力程度的正确评估,从而修正自己的行为而得到提升的。
就像我觉得我文章写得不够好,只能靠不断的练笔去写来提升,有了文笔和积累的认同我的读者之后,才可能找内容运营的工作,才可能出书,才可能考虑内容创业,才可能去做更大更有价值的活动,做是根本,但“想”是需要同时进行和不断修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