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夫妻相处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发现,当女性需要倾诉的时候,他选择的对象往往不是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丈夫,而是自己的“闺蜜”。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男女之间对话的目的不同。男性通常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对话,在没有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之前,他们不会轻易开口。但是女性不同,女性是为了表达自己当前的感受才说话的,希望得到是谈话对象在感情上的认同。比如说妻子对丈夫说:“我今天心情不太好。”丈夫第一个反应一定是:“怎么了,需要我帮你做点什么吗?”其实这时候妻子只是需要丈夫安慰一下自己,但是丈夫的反应显然不是自己需要的,所以妻子就会重复这些话,丈夫最终会忍无可忍,你到底要我怎么办?于是矛盾就产生了,因为丈夫的脑子里想的始终是我必须提出一个解决方案。
这种现象也会发生在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对话中,有时候孩子只是想表达一下自己的情绪,但是父母却误以为孩子在想自己咨询解决问题的方法。
父母与孩子沟通的对话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试图理解孩子情绪的对话”,另一类是“传递价值的对话”,所谓“试图理解孩子情绪的对话”,就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而“传递价值的对话”是从父母的角度出发,把想法单方面传递给孩子的对话,他是为了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而发起的对话。
“试图理解孩子情绪的对话”和“传递价值观的对话”不能独立存在。父母在与孩子对话的时候,一方面要关注孩子的心情,另一方面也要把正确的价值观传递给孩子。
这就需要父母掌握和孩子对话的技巧,那就是著名的“二八法则”,二八法则原本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公式,意思是说如果抓住了事情的关键,那么只要付出20%的努力,就可以取得80%的成效,因此在与孩子的实际对话中,至少有8句应该是关心,理解和赞同孩子情绪的对话,而剩下的两句可以是传递父母价值观的对话,这样孩子就能自然的接受父母的教育,而不会产生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