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自幼熟读兵书,有一次与他老爹赵奢谈排兵布阵之道,赵奢竞也难不倒他。但这个时候,赵奢却说了这么一句话:“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啥意思呢,就是打仗是件要掉脑袋的事情,而儿子把这件事情说得太轻松了,丝毫没有一丝严肃感。结果呢?就是赵括最终葬送了赵国40万大军,并背上了“纸上谈兵”的骂名。马谡,也是一位大家都很熟悉的历史名人。早年一直跟着诸葛亮身边,喜好议论军事谋略,诸葛亮对他深为器重。马谡也曾在讨伐雍闿时为诸葛亮出谋划策,并助孔明平定了南方。这之后,孔明就更加器重马谡,并最终力排众议在第一次出祁山时,任命马谡担任先锋,统领各军前行。再然后就是有名的失街亭,马谡不按套路出牌,非得在山头上扎营,最后被张郃断了水源,大败而归。
赵括和马谡在某种意义上是非常像的,才气过人,饱读兵书,能言善辩,侃侃而谈,要放在今天,那肯定是首屈一指的军事评论家!注意,是军事评论家,不是军事家。评论家,就只是个发表意见的,无论听取意见的人执行与否,评论家都是不用承担责任的。从这一点来看,赵括和马谡他们连军师都算不上,因为军师发表意见,也是有成本和代价的,说对了得赏,说错了受罚。而他们二人却直接一跃从军事评论家,直接变成了将军,这可不就直接拉了胯,扯了蛋,造成人间惨剧了嘛。
所以从理论到实践,最大的难点其实就是承担,尤其是对错误的承担。只有亲自经历过失败和挫折的人,才知道有些错误是承担不起的,就会产生敬畏之心,就会在关键的时刻,小心谨慎。而不是分分钟想着all in,一把定胜负,这种就完全是赌徒思维,只会把人带进坑里。《孙子兵法》有云,凡善战者,未谋胜先谋败,所以真正的实干家,都是先求不败,再来求胜。而要不败,那就是要谨慎,要忍耐,要先发展自身实力,然后等待合适的机会进攻并求胜。实际上但凡是能干成大事的人,基本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全部占尽了才可以。这种机遇不是天天都有的,是需要等待的,有时候甚至是超长时间的等待。而那些理论派,尤其是那些哗众取宠的评论家则不同,他们的工作内容就是为了凸显自己如何与众不同,因此什么夸张说什么,什么夺人眼球说什么,什么偏激说什么,你说如果让这些人真正去办点实事儿,他们会怎么干呢?肯定第一反应就是一战成名,从而证明自己确实是个不世出的天才!可惜,最后只能证明他们是个庸才,甚至是蠢材,而最后的悲剧也就注定无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