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31日
回望故乡
*************************************************
1、隆回县周旺镇邓家村调查
为参加"湖南百村调查"活动,我利用五一假期从长沙回到了老家隆回县城。本想着不坐夜班车回家,意外的是糊涂司机清不起方向,在城内绕来绕去,浪费一个多小时,回到家已深夜11点了。想着不打扰老爸老妈了,夜宿妹妹家。本想清早见爸妈,可二老生活还真有规律,他们往往晨起锻炼、早餐,上午按摩理疗或洗脚去了!手机关着,妹8点前我8点后都找不着,直到中午才与父母见了面。在与父母、兄妹一番寒暄过后,当天下午,我去了一趟县环保局。某业务股长介绍,由于水污染,隆回县白竹桥一带水域渐渐无鱼,该县陆续关停了滩头等造纸厂近30家。目前主要环保任务是整治畜禽粪便引起的地表水污染及厂矿企业污染物减排。就在我和业务股长闲聊时,旁边有一公务员在牢骚: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就是手里没权力。
*************************************************
陌生的故园
我的故乡在隆回县周旺镇邓家村3组,在那里我曾度过无忧无虑的快乐童年,自初中起离开家门在外寄宿读书,但每年的寒暑假都会回到这里,同时也没少干农活。任岁月荏苒,我依然记得,儿时由母亲领队披星戴月地收割稻禾的情景,累了就会坐在田埂上数数天上的星星;也特喜欢赶个大早与小伙伴们一起去山上割草,像个胜利者似的挑着并不沉重的二捆草回家来。
自从1997年父母住到县城,我就很少回老家了;如果不是因为百村调查,也许我还不会有这次特别行动吧。5月2日,我在父亲的陪同下,于早上9点出发,辗转2趟车,于10点到达一个叫清水塘的小集镇,走进周边商店给亲戚家买了点小礼物出来,仍不见三轮车来,父亲便撑开伞领着我走路回老家了。
走了百余米,左边是一所自己曾就读过的中学,带着几分怀念的心情我走近校门瞧了瞧,却见上头一排字赫然写着"清水学校"四个大字。为何连名字也改了呢?正在纳闷间,听到同村的一位大嫂在跟老爸打招呼,过去询问得知,原来这里已变成一所小学,说原来的村小早在十年前就撤并过来了,方圆3公里的几个村子的农家孩子每天都得步行来这里上学。他们也就把学校的名称"清水中学"改成了"清水学校"。
继续往前走,爬过一个小坡,抬头望见右边有一个烟囱直插云霄,有40余米高,右边的大片良田已变成了一个砖瓦厂。望着那滚滚的浓烟,失去了过去一边走路一边观赏沿途田园风光的乐趣,也更为这里的村民的健康担忧。
就在这时,我的手机响起,是村支书在催促我了,问我到了没有,说他当天还要去镇政府开会。于是,我和父亲加快了步伐,于10:40赶到了就在马路边的村部。而原来的老村部也就在离这里百余米的马路边,当年分田到户,村组织似乎也变得无足轻重,村部由老支书以非常便宜的价格买下,如今成了他的私宅。
邓家村离县城22公里,离乡镇政府3公里,离县级公路1.3公里,离村委会仅0.1公里,离最近的集市3公里。在地理位置上还是比较方便的。走到老村部,本来可以望到自家老屋了,却被一条高速公路横亘在眼前。不见了昔日空阔的田间阡陌,不再是鸡鸣狗叫、牛羊赶路的农家乐园图景。只有高速公路上来回穿梭的车辆和嘈杂的喇叭声,还时常被那高高的运输车辆挡住了视线,也把我回老家的急切、兴奋的心境冲淡了很多。感觉是如此陌生,以至于每次坐在从长沙回隆回的车里,每到这个路段探出头来,想要找到自家的屋子都找不到,其实就在高速公路的旁边。
一位母亲弥留之际的嘱托
村支书是一位老熟人,又是咱家一个村民小组的,对一个村民小组的情况他是了如指掌的;关于全村的情况,他电话喊来了姓银的村主任,也是一位兼秘书的村主任。他拿来了年报协助本次调研。邓家村的基本情况是户籍在册共350户,1314人。其中,男770人;女544人。年龄1-17岁200人,其中,男120人;女80人。18-59岁800人,其中,男450人;女350人。60岁以上314人,其中,男200人;女114人。常年在外打工300人,其中,男200人;女100人。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14岁以下留守儿童。父母一方在外打工5人,父母双方在外打工8人。独孤空巢老人50人;身边有留守儿童的空巢老人80人。
当我问起"您认为目前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时,2位村干部说主要是饮水困难和到组机耕道硬化问题。邓家村共有18个村民小组,目前有机耕道到组里的还只有9个组,而且还是土路和沙路,每到晴天,尘土飞扬,而一到雨天就泥泞不堪。这里,他们向我讲起了一个故事,7组一户肖姓人家有个小儿子在省某厅局工作。一天,母亲病重了,打个电话要儿子回家。长途跋涉的儿子走进家门,急忙扑倒母亲的病床前问:"妈,你把我喊回来,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老娘拉着儿子的手说:"崽,我个人没什么事了,就是组里村民的道路硬化问题,你一定要尽心,你要帮忙。"做儿子的连忙信誓旦旦的答应了母亲最后的请求。
他去年从省国土厅给组里下拨了12万元钱,因此从村部到7组的机耕道的道路硬化是没有问题了。而那一对母子也因此赢得了村民的广泛赞誉和口碑。就在村干部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坐在一旁的我的父亲不识时务的念叨着,我家的一位亲戚从省国土厅下拨了50万,在他老家修了一条很长的水泥路直到家门口,造福了本组村民。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