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大学的时候,宿舍的静姐说我真是个好学的孩子。因为彼时,我报名了跆拳道课程,还在跟一个宣传团的团友学美术。
尽管后来因为非典封校,跆拳道课程停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就变得不了了之了;学美术也因为自己忙着谈恋爱,没能坚持下去……
可是回想我过去的整个人生经历,确实是一直保持在一个好学的状态,不是在学习的途中,就是在考虑学习的路上。
当然,我的上学期间的这种学习,更偏向于一种副业(但是我成绩也不差),比如各种兴趣小组:画画、唱歌、缝纫、刻章……
工作后的十多年,我更是在人事、采购、业务等多种岗位学习,并且在整个过程贯穿了日语学习。学习似乎成了我的本能,一旦在一家单位感觉没有学习上进的空间,我便浑身难受,觉得待不下去。于是,这促成了我的几次跳槽。
不过,尽管我好学,但也不是来者不拒,在不停的学习过程中,我也慢慢发现有些东西我是不想学的,至少是现阶段不愿意学的。
就像永远叫不醒装睡的人一样,不愿意学的时候是学不进的。
但只要你愿意学,在你努力的方向总能看到进步,有时候还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里我要分享自己学琴的经历。
如果说写作、理财都是我业余时间自学的,那学钢琴是我唯一一样交了学费跟老师面对面一节课一节课地学下来的。
去年7月开始,我报了钢琴课。以前一直觉得学钢琴是一件很费钱的事,但是咨询后发现一节课120,每周一节课,一个月四五百的费用我完全能负担。至于钢琴,在判断自己能不能学下去之前,都能在学课的琴行免费练习不需要先买;而如果能学下去,也有买的价值,费用我也能负担。
于是,想明白后,我就开始学琴了。至今半年多,很有收获。我爱人总说学琴有什么用,可是学下来,收获的却不仅仅是学琴本身。
所以,我想要总结这些收获分享给大家,也让我家那位看看我学琴的理由和意义。
首先,每一次弹琴都很开心,哪怕当天因为工作心情非常郁闷,跑去琴行一弹,全身都轻松了,回来的路上还忍不住一路哼歌。在这焦虑感普遍的年代,仅靠一件小事就能得到满满的快乐,难道不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吗?
其次,非常喜欢一曲一曲不断挑战的这种感觉,一步步进阶,有点跟游戏中打怪升级的感觉一样,并且还更有意义感,不像游戏虽然喜欢,但多少觉得自己是在浪费时间。而弹琴完全不会,就觉得自己人生越过越好,很有意义。
最后,在半年中,坚持每周四天以上下班后去练琴,风雨无阻,在一堆小朋友中,作为一枚大朋友,收获了很多家长包括钢琴老师的佩服。从这个年纪开始学习,接受也不是很费力,老师觉得我进度也挺快,这多少又提高了我的自信。一方面,觉得自己年纪大也仍然可以学习,并可以学好,这说明我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得到这样的认知自然会增加自信;另一方面,觉得自己经过学习又能掌握一门技能,而且还是技术含量挺高的技能,俗话说技多不压身,当然对我提高自信也有帮助。
除了这些收获之外,学钢琴本身也能陶冶情操、提高音乐素养,也是给孩子音乐启蒙的最佳乐器。
所以,半年后,我买了钢琴,也让孩子开始学起钢琴来。既然是自己受益的事情,当然也要分享给孩子。
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写的《终身成长: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这本书,其实讲的就是终身学习的道理。《终身成长》作者卡罗尔通过大量实验和观察,发现了人类的思维模式,存在两种思维模式,一种是固定型思维模式,一种是成长型思维模式。人们的行为都可以用这两种思维模式来解释,而这两种思维模式状态下的人们又会呈现出巨大的成就差别。
成长性思维模式的人不会定义或限制自己的能力,他们认为所有能力都是能够通过正确的练习获得提升的。
而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则会认为每个人都具备固定的能力,比如这个人就是笨,这个人就是聪明。自认笨的人,就永远不知道学习,觉得自己反正笨,学不会;自认聪明的人,则觉得自己就是聪明,一旦在某一方面失败就容易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觉得自己从此就废了。
我们每个人都不会是纯粹的成长型思维或固定型思维的人,都是在某些时候偏向一种情况。
在看《终身成长》之前,尽管我很好学,但还是有不少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僵化,在看《终身成长》之后,我的思维就打开了,明白了能力都是可以通过学习来掌握的。
在这样的思维方式下,我才更加敢于改变工作、投入新的学习和人生。
活到老、学到老,便是终身成长者的最佳状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