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这本书之前读过,但之前只是觉得写的很好。上周恰逢古典老师在他的专栏了又做了细致的分析,所以才有了这篇笔记。
《断舍离》这本书的主旨是清理自己的物品,把家里长期不用的物品,没有价值的物品扔掉,并在清理的过程中,不断梳理自己与物的关系,以达到清理自己,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从加法生活转向减法生活。我们很多时候生活都是在做加法,这个想要那个想要,包括流行的收纳术,想让我们越来越混乱的生活空间变得条条有理,但是,更简单的方式就是做减法。
断舍离并非绝对要把房子弄干净为目的,而是要通过收拾的过程了解并喜欢真实的自己。
比方说,有人送你一套名牌杯子,你却原封不动的把它放在橱柜最里面,而却用着买甜甜圈送的杯子。你会认为这么好的东西舍不得用,你的潜意识认为自己配不上用那么名贵的杯子。那为什么会有这种意识呢?有了种种思考后,看待自己的方式就从过去的减分法变成加分法。
人生三大关系:1.你与自己的关系;2.你与他人的关系;3.你与物的关系。
断舍离,讲的就是人与物的关系。当我们选择扔掉物品的时候,我们处理的不是物,而是我们与物之间的关系。而与物的关系,本质又是我们心智模式的对外投射。所以,当我们处理物品的时候,是在处理自己的心智模式。
我们与物的关系,其实是心智模式的外在投射,并可以分为执着过去、逃避现实、担忧未来三种类型。
断舍离的重点不在于物,其实是通过清理物品,理解自己的心智模式,知道自己被什么困住,然后有意识的调整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
你占有物品,物品也在占有你。
断:就是断绝不需要的东西——少买(断);
舍:舍弃多余的废物——多扔(舍)
离:脱离对物品的迷恋——不执迷与物欲(离)
人们不舍得扔东西的原因大概可以分为三类:
1. 执着于过去的人
典型的“所有权依恋症”患者。比如上学时用过课本,用过的电影票、车票,第一次拔的智齿……在他们眼里都是回忆,小心翼翼的保留着。但这些东西其实没有实用价值,反而会拖累你的生活。人要向前看,而不是总沉迷于过去。
2. 逃避现实的人
逃避现实的人,没心思整理房间。他们看起来忙忙碌碌,事实上他们不是因为忙到无力整理,而是因为他们往往关注的事情太多,每个都放不下,所以必须很低效的忙。他们不是因为忙到无力整理,而是因为无力整理而忙。看上去很忙,其实是为了填补自己内心的空虚。看似做了很多事情, 其实大部分都是无用功。
3. 担忧未来的人
对未来充满担忧,家里存了很多东西。认为东西迟早会用到,比如家里屯满了卫生纸,家里的老人经常会把好东西留坏,就是因为他们不停的在为未来做准备,以防万一。家里很多东西,因为“未来可能会用到”而保留着,其实保留的很多东西,未来根本就用不到。学会舍弃,才更重要。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我们需要调整对待资源的心智模式:
1. 你是由过去的资源构成的,但是你并不等于你的资源,你需要新陈代谢;
2. 扩大自己的组织,把格局放大,会发现很多遇不到的资源其实都有了;
3. 只有流动能让物品的价值最大化,也让你有机会遇到超越现在的你的事;
4. 所以有空间流动最重要,降低你的库存,一直到有机会流动为止;
你的时间轴往前走,而物并没有。当你继续保持这些物件,等于把你拽回到过去的自己。清空的核心理念是,通过放下手头的东西,抓住你一直忽略的东西。与其说是在清理物品,不如说是在清理自己,让你进入一种自动自发,利用物品又不会执迷的境界。
职场“存量”会成为阻碍我们发展的最大障碍。而主动清零、不断更新才是最好的办法。
职场清零、断舍离最终不是丢东西,而是对于自己内在的修炼:
1. 在清理中理解发现障碍自己的心智模式;
2. 在清理中体验自己的感受,理解自己真实的喜好;
3. 清空,给可能性和人生超链接留出空间。
正确的整理方法有五个步骤:
1. 想象理想的生活,必须要有明确的想过生活的样子,才有转变的方向;
2. 选出怦然心动的东西,然后丢弃不要的东西;
3. 把握物品的整体数量,不留多余的物品;
4. 固定物品的位置,给每个物品一个“家”;
5. 使用后物归原位,养成良好的习惯。
最后一点,古典还说了自我需求和欲望之间的差别。需求往往是内在自发出现的,而欲望可能是外界传达给你的(当然可能是不知不觉间对你产生的影响)。需求满足后是深深的平静,而欲望满足之后是更大的欲望。一个是饿,一个是馋。自我需求被满足后是充实快乐的,而欲望被满足后是空虚。不加限制的欲望会把人带向深渊,人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
需求指向的东西,相对稳定,而欲望是外驱的,所以容易被外界牵引。让你奋斗的长久动力不应该是欲望,而是自我成就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