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进行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也就越来越近了,尤其是起着决定性质6月的中高考,一些学生家长每日吃不下,睡不安,总是有诸多的放心不下。要么怕孩子临考前生病,营养跟不上,只要听说哪种保健品好,就千方百计买来;要么怕孩子复习不全面,到处探消息,收考题。但是实际证明家长有时候真的是帮倒忙。
第一名:唠 叨
多项调查资料显示,初三学生感到最重的心理压力很多是来源于他们的父母,心理学上讲的"考试焦虑",在某些父母身上体现得甚至比儿女还明显。家长的这种"考试焦虑症",势必加重考生的考前焦虑。
因此,孩子和父母都要以平常心来面对中考,不要在家里总是"中考长"、"中考短"地议论,搞得家庭气氛紧张。这就是说,在孩子面前,适当的提醒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成人及时适当的引导。但是当提醒变为"唠叨"后,效果反而不好了。
父母最常唠叨的话语有哪些?
不许玩,快学习。离高考还有××时间了,你要分秒必争。
我们孩子考试一直在班里××名,考××学校肯定没问题。
你只要管看书学习,别的啥也不要想。想吃啥、喝啥,我帮你做去。
好好复习,考时来个超常发挥!
去年谁家的××考上了××重点大学了,你像他一样就好了。
你们班××这次模拟考试得了多少分?
第二名:过分关心
为了让孩子努力学习,我们每天都盯着他完成作业,还专门请假回家照顾孩子,为什么成绩还是上不去?孩子平时学习很累,我就照顾好他的生活,连家务都不让他做,为什么孩子成绩没有长进?
有以上问题的家长基本确定都是过分关心孩子了。
中考在即,有些家长把考生看成是家里的重点保护对象,请假在家专职为孩子服务,说话轻声轻气,走路小心翼翼,甚至有的母亲陪伴孩子复习。一会儿给孩子端上一碗热奶,一会儿给孩子送上西瓜……
家长对考生的过分保护使考生产生心理压力,失去平常心态,影响复习质量。
一位考生说,母亲的过分关怀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心里感觉很恐惧,万一我考不好怎么办?我真想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
第三名:过分干涉
有些家长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给孩子制定复习计划,给孩子设立了很多清规戒律,不许孩子接电话,不许孩子打电话,不许孩子看电视……
这些考生家长的心是善良的,可是违背了孩子的心理需要,产生的后果是增加了父母与子女的心理隔阂与不满,甚至产生与父母的冲突。一位考生说,我在家里一举一动都有很多眼睛监视着,没有什么自由,我对父母的做法很气愤。
在这样的心态下孩子能复习好功课吗?
孩子怎么复习、怎么安排生活,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长不要横加干涉,更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当然,家长也不要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让孩子放任自流,这也是不对的,孩子在高考备考期间,可能有一些做法会影响学习,比如说,有些孩子对电视剧很迷恋,本来只想看一会儿,但是往往控制不住自己就继续看下去了,在这种情况下,父母给以必要的提醒也是应该的。
如果以上所有你都中枪,请您马上采取措施,不然过了期中考试,后悔都来不及了。
致所有家长朋友:
首先,当孩子即将放学回家的时候,我们要在情感上做好迎接他们的准备,给他们放松身体和心情的空间,让他们决定是否与我们交谈,允许他们设定谈话的基调,而我们只是作为一个倾听者。
其次,由于我们自己的情绪条件作用,我们倾向于把不必要的情绪带到与孩子的互动中。我们常常不经意就会让孩子觉得我们是带着负面情绪向他们提出要求,习惯于从情感而非逻辑层面作出反应的孩子,会以同样的情绪回应我们。这就定下了互动的基调,如果他们从我们的语气里听出不满和焦虑,就会生出一定的抵触,因为他们觉得无法在情感层次满足我们的需求。
针对亲子关系而言,孩子需要明确的知道,承认自己的错误和弱点是安全的,无论他们的表现如何,他们仍然是很好和很有价值的人。自我感觉良好,促使他们想要做好事。在有意义的联结氛围下,孩子才能自然而然的调整自己的行为,在此之前,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看到他们的真实需求,与他们坦诚相待。当孩子感受到来自我们的接纳、理解和共鸣,就会愿意配合我们向好的方面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