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认为, 战争的最高境界是和平,和平不仅是战争的最终目的,而且是战争的最高手段。
《孙子兵法》云: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连高明的战争手段都是在用非暴力来处理非战争领域的事情,我们更应该意识到非暴力的力量。
《非暴力沟通》。非暴力沟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简称NVC)揭示了一种现象:我们很多所谓的沟通里都充满着大量的暴力因素。
本来,沟通的目的是减少冲突和暴力,但由于我们在沟通中不自觉受到暴力因素的干扰和裹胁,以至于我们的沟通从一开始就踏上了一条暴力沟通的不归路。本来是抱着化干戈为玉帛的沟通,最后都变成了不可收拾的暴力场面。
《非暴力沟通》里的一个关键点是:我们在沟通的时候一定要区分观察与评论。很多时候,我们把评论当成观察:当你看对方的时候,即使你是默默地在旁边观察,你的观察方式也已经不知不觉染上了评论的色彩。你认为你的看法很客观,但你其实是戴着有色眼镜在看对方,也就是说,我们已经陷入到评论的状态,或者说,我们在沟通之前就已经被我们身上的批评家人格所绑架。 你在表达你对对方看法的时候,其实是在进行价值观输出,而你自己不知道。
但我们与人交谈的时候,就不会意识到对方身上也是有很多开关的。当你在说出自己的所谓感受的时候,很可能你是不自觉地打开了对方的申辩和反击开关,而对方的申辩和反击立即会强化你对对方的认识——你已经认为对方是一个知错不改、不知道退让的人了,他果然开始反击了,果然是知错不改——对方的反应就进一步强化了你对他的所谓观察,强化了你对他的评论。
一个人听到对方的评论、批评的时候,可能会因为彼此之间的关系以及沟通的整个氛围、沟通者之间的权利态势,以及每个人自身的性格特点,会有不同的反应方式:
自责: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你对对方非常尊重、非常信任,甚至是觉得有愧于对方的时候。
反咬:很多时候,尤其是地位相对平等、关系相当密切的两个人之间常常会出现反咬,也就是反过来指责对方的本能反应。
体会:当听到对方批评指责的时候,开始观察、体会自己的感受。做出这种反应的一般是修养比较好的人,这也是最好的状态:别人这样批评指责我的时候,即使他说话是带有明显偏见,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在指责我的,但是他这样说一定是有什么原因,他到底是因为什么这样说我?
体会是最难得的反应方式,因为人性的弱点是,我们更习惯于宽恕,而不是指责自己;更倾向于指责,而不是宽恕对方。
所谓非暴力,首先是抑制自己的暴力倾向,让自己的反应尽可能调试到能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的波段。
“自己主动做一件事情不是做好一件事情的重要手段,而是唯一手段”。
任何沟通的成功和失败,并不是发生在这场沟通当中,事实上,它们在这场沟通之前就已经发生,甚至是已经注定了。
如果你身上携带了太多暴力的因素,你是很难完成一场非暴力沟通的。有一个特别值得注意,又特别容易忽视的东西,就是我们要学会通过改变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来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所有的暴力沟通都是跟暴力性的语言联系在一起的,而暴力语言的特点就是它自带评判和居高临下的因素。
要区分观察与评论,一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尽可能使用丰富的描述性语言。好的家庭氛围和坏的家庭氛围,从词汇量就可以看出来。我们要想真正摆脱暴力沟通,那就要从增加自己的词汇量,减少概括性、评判性、标签性的语言开始。一个表达起来词汇丰富的人,一定是一个感知细腻、表达平和、细致入微的人。 我们在学习各种非暴力沟通技巧的同时,要从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开始。
wbf
为什么我们需要阅读文学经典,这好像是一件现代人羞于提及的事了,现代人都在读成功学、自我效能提升。其实,阅读文学经典,不就是让自己从大多数人都相对单一的场景中走出去,体验更丰富充沛的情感,经历千姿百态的人生,于无形中提升自己的感知灵敏度、共情力,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他人、尊重他们的选择,进而反观自身、反思自己,实现非暴力沟通。
良性循环的起点是良性的;恶性循环的起点是恶性的。
泼妇 ,可是还有另外一种叫法 不羞于发怒的女人 。如果我们的词汇量特别的丰富,结果就会不一样,泼妇和不羞于发怒的女人都是形容一种人,前者让人冲动,后者更加让人觉得平静视之。
任何沟通的成功和失败,并不是发生在这场沟通当中,事实上,它们在这场沟通之前就已经发生,甚至是已经注定了。 因为在沟通前,你已经确定了一个观念,一个情绪去看待这件事,你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于是在沟通的时候就会不顾一切表达自己的看法,听不进去或者忽略了很多事情,导致最后成为暴力沟通,或者说不欢而散。
就事论事,尊重每一个人包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