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关键词是 人工智能 :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人工智能是研究使计算机来模拟人的某些思维过程和智能行为(如学习、推理、思考、规划等)的学科,主要包括计算机实现智能的原理、制造类似于人脑智能的计算机,使计算机能实现更高层次的应用。
人工智能将涉及到计算机科学、心理学、哲学和语言学等学科。可以说几乎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所有学科,其范围已远远超出了计算机科学的范畴。
目前来看,随着新型通信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广泛应用,人工智能将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未来人工智能也会更加广泛的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本期分别从戏剧影视、新闻传播、经济、法律、心理学等多个领域,遴选代表性选题若干篇。让大家通过大家、名家的选题,对“人工智能”这一选题方向有明确的了解,供自己开展学术研究作参考。
|1|【戏剧影视】
人工智能电影与创生反思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让人类处在了成为创生者的边缘上。人工智能电影是相关技术、话语和想象力的影像化呈现,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反思当下及未来可能性的叙事空间。这种反思常常勾连着创生神话,并通过影像化推演来呈现人类可能面临的一系列新问题。其中,创生与自生再反思、新人机关系与新增殖伦理在这些问题中具有代表性。这种影像推演对于解答当下困惑,传播后人类知识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作为类型电影的人工智能电影也有其固有的成规,其反思亦有无法避免的局限性。
[1]王坤宇.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J].人工智能电影与创生反思,天津社会科学. 2021,(03) :103-109
|2|【新闻传播学】
人工智能与社交媒体假新闻治理
摘要:伴随内容生产主体的多元化、传播环境的重构与信息技术的变革,社交媒体在国内外广泛普及。人工智能的发展让智能算法推荐开始替代专业人士的决策,也为治理社交媒体假新闻乱象提供着可行路径。这需要有效提升受众的媒介传播素养,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成果,不断创新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合作方式,并持续强化人工智能治理和信息传播伦理建设。
[2]姜博文.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J].人工智能与社交媒体假新闻治理,传媒. 2021,(14):61-63
|3|【文化】
智能科技创新对文化领域的影响与治理
摘要:<正>近些年来,新一代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智能科技在文化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如人工智能艺术生成、大数据视频推送、远程虚拟教育等,这些科技创新引发了文化领域的智能化革命。国务院于2017年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要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发展、鼓励跨学科研究,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2020年,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暴发,我国在医疗、安全、物流、教育以及文娱领域应用智能科技抗击疫情,让我们看到了智能科技未来的发展前景。
[3]陶锋.南开大学哲学院[J].智能科技创新对文化领域的影响与治理,中国科技论坛. 2021,(07):5-8
|4|【出版】
人工智能赋能网络文学出版:现状、潜在风险
与应对策略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逐渐应用于网络文学出版领域,赋能网络文学出版物的创作、编辑加工、发行推送乃至海外传播,进而催生网络文学新的出版形态。但是由此带来的潜在风险也不容忽视:弱化网络文学出版的社会功能、催生网络文学出版的意识形态风险、挑战网络文学版权生态、引发网络文学出版从业者"技术性失业"。基于此,本文尝试提出应对策略:通过完善网络文学出版领域人工智能的标准化设计,让技术回归"以人为本";构建网络文学出版领域人工智能的治理共同体,探索多元参与的治理体系;推进网络文学出版领域的"人机一体化",建构"人机共融"的出版体系。
[4]邓祯、梁晓波.国防科技大学文理学院[J].人工智能赋能网络文学出版:现状、潜在风险与应对策略,中国编辑. 2021,(08):84-88
|5|【教育】
人工智能时代课堂教学的困厄与澄明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占领课堂,使教育教学充满了科技与技术色彩,为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方式与方法,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困厄——教学场景中时空的迷失、内容的困惑、方式的困顿等。困厄的场景引发了我们对课堂教学及教育本质的重新思考,无论科技与技术如何发展,人工智能时代人与人面对面交流与互动的课堂教学是无可替代的,课堂教学的内容将由知识、技能为主转为指向思维品质、德性品格与个性能力为主,教学方式将以摒弃死记硬背凸显知识交流与反思、问题探究与解决、相互合作与构建等方式为主。
[5]李春迪、唐爱民.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J].人工智能时代课堂教学的困厄与澄明,中国电化教育. 2021,(08) :42-47
|6|【法律】
适应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知识产权制度研究
摘要: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进步,人工智能逐渐有能力独立进行发明创造和文艺作品创作。本文主要探讨现行专利及著作权制度中规定的保护对象、权利人资格、专利及著作权的权属、侵权判定、侵权责任主体等对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适应及协调程度,研究指出:现有的专利和版权制度应当对人工智能的发明和作品持鼓励的态度,在排除不适宜作为专利或著作权保护对象的同时,人工智能的发明或作品的权利授予标准应当与人类的有所区分;相关权利人仍须对应自然人或法人,而非人工智能本身;相关专利侵权行为应包括间接侵权,同时应对人工智能作品安排"登记-授权"的著作权制度、参考临摹作品为人工智能绘画作品提供相应的授权使用制度等。本文还探讨了当前的专利法及著作权法在人工智能时代符合公平原则的程度,并提出解决方案:在"强人工智能时代"将人工智能的发明创造或作品作为公共财产,授予相应的开发者"数据处理权"作为一种新的邻接权,赋予人工智能创造物新的特别权利(Sui Generis),修改专利法与著作权法中关于主要权利的相关规定等。
[6]余翔等.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中欧知识产权研究院[J].适应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知识产权制度研究,科研管理. 2021,42(08):176-183
|7|【心理学】
人工智能时代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价值审视
和伦理思考
摘要:对老年人社会参与意愿、能力和渠道的促进,是实现积极老龄化从战略到行动的关键。人工智能技术大大拓展了老年人的行动能力和社会参与潜能,然而其不确定性特征又引发老年人参与智能社会的情感焦虑、能力危机和边缘化风险。为避免走入资本逻辑宰制下"技术决定论"的误区,应从"老年人-人工智能-社会"三元互动关系的具体问题入手提出适老性伦理策略,在技术设计情景中强调伦理先行,在技术使用情境中注重伦理调适,以确认和提高人工智能时代老年人的地位和价值。
[7]李翌萱.西北大学哲学学院[J].人工智能时代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价值审视和伦理思考,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1,43(06):88-93
|8|【经济】
人工智能背景下我国金融产业技术轨道
跃升机制研究
摘要:伴随着智能金融客服、智能风控和智能投顾等业务的广泛展开,人工智能技术已深入渗透并变革着我国传统金融产业的技术体系与客户体验。借助技术轨道理论,本文阐释了人工智能背景下我国金融产业由基态向激发态过渡的技术轨道跃升机制。在此基础上,我国金融产业技术轨道存在在人工智能技术介入下,由多轨向单轨并轨、并以一点为中心多分支辐射发展的演进规律。为了更好地释放人工智能背景下金融产业技术轨道跃升所带来的经济效应,我国应加强金融产业技术积累,在重点技术领域提前布局,制定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完善金融产业人才政策,从而促进我国金融产业智能化转型与新动能激发。
[8]林楠等.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密云分校[J].人工智能背景下我国金融产业技术轨道跃升机制研究,税务与经济. 2021,(04):8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