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再读三毛的《撒哈拉沙漠》,我不会有这么强烈的感受:有些书值得读很多遍。
第一次读 《撒哈拉沙漠》应该是高中时代,那时读完这本书没有太多的感想和体会,甚至觉得文字枯燥,草草读完。之所以会去读这本书,大概是被三毛的名气迷惑。这种追求功利的心态读书,读完后也是空空如也,和没读是一样的,顶多和别人聊天的时候多了一种谈资:三毛的书啊,我也读过。可能说这话的时候还会有种不甘落后的亦或是炫耀的意思。
以这样囫囵吞枣的心态读的书,应该还有很多。这只能说明曾经年少无知的自己是多么的浅薄。
前不久机缘巧合再次读到《撒哈拉沙漠》,却被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住,文章所记的事情,其实大多悲苦困难,可是三毛却用乐观欢乐的叙述手法娓娓道来,初读让人忍俊不禁,细思却会被她的那种在艰苦条件下的苦中作乐,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折服,又会佩服一个女子,远赴异国他乡的勇气,亦会心疼一个女子在那里所经历的风风雨雨,还会对撒哈拉的原著居民产生深深地同情和怜悯。三毛,原来这么有趣,这么乐观,这么坚强,这么勇敢。所有的这些体会最后都会化作一剂良药,抚慰和滋养现实生活中受伤的你,治愈那颗脆弱的心,让你在孤独和无助得到陪伴和慰藉并从中得到前进的勇气。
书,药也,善读可以医其心。我再一次深切体会到其中的功效。
说到治愈系的书籍,高中曾经读过余华的《活着》,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震撼就是活着也需要勇气。即时在最后的最后经历过富贵,经历过贫穷,经历过战争,经历过饥荒时代,经历了身边的至亲至爱都远离而去,世上只有你一个人孑然独立了,你还是应该要继续活下去,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我一直在思考人为什么活着,生命的意义是什么,那个时候没有人可以告诉我答案,这本书的出现给了我很大的鼓励,所以反复读了好几遍才作罢,每次都被富贵经历所有的生离死别感到难过,被家珍拥有智慧和贤能征服,也被她经历磨难的生命感到伤心和愤怒。
关于生命和活着的意义,我自己经历了一些事后,对于《活着》,对于生命,我终于有了一点自己的感悟:我们活着,所谓生命的意义,就是去不断去经历和发现生命的无限可能和拓展的可能,不断让自己成为一个独立完善的人,让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尽可能过的有质量,即使是在困难和挫折中,那也是上天的恩赐,用来完善生命的意义的,如此度过精彩有趣有质量的一生才不会枉负了父母生我养我一场,亦或将来有机会孕育一个生命,亲眼见证另一个生命成长的美好和创造奇迹。
中学语文课堂学习《红楼梦》片段,我被里面的故事吸引住了,我很好奇一直大名鼎鼎的《红楼梦》到底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于是借了图书馆的书来读,记得很清楚读到林黛玉去世,贾宝玉成亲的时候,我眼泪就刷刷的掉下来,冬天湿冷的天气,脸上突然两行热泪,心里好难受,脸上也不舒服。老师讲课时问我们最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我那时是很喜欢林黛玉的,但我说不出理由,也许是主角光环吧。
大学刚毕业,刚入社会不久,我有机会再读《红楼梦》,那个时候看了一些红楼书评,那个时候我喜欢薛宝钗,觉得她精明强干,左右逢源,而林黛玉却处处刻薄,小心眼,对她的喜欢就不及薛宝钗,我希望有天能成薛宝钗那样的人。
再后来我三读《红楼梦》,我发现我的最爱还是林黛玉。作者着笔的表象写了林黛玉的伶牙俐齿,小心眼,其实写的是一个真性情,没有心机单纯的姑娘,善良聪明不做作,相反薛宝钗处处写的是她的受人欢迎,会做事会说话,其实真正的她就是那个有心机,会迎逢,会伪装的心机婊。我知道自己就是像林黛玉这样没有心机简单的人,永远也成为不了薛宝钗,我也知道现实生活中的薛宝钗们真正耍点心机,其实是非常可怕的,对薛宝钗我再也喜欢不起来了。
有了一点社会经历再回读一些曾经没有真正读明白的书,比在学校的时候走马观花的读会有味,有趣,有收获的多。那是和大师们的对话,走一次大师们曾经走过的心历路程,看不同的世界和人生,对我们自己也是会有帮助的。
有次在电视上看到一位香港中文大学的一名学生将《水浒传》读的滚瓜烂熟,不仅里面的人物故事情节他了然一心,对里面的文化菜式,涉及的地理人文他也一点不含糊,不管老师怎么考他,他都能迅速作答,并说出前后因果来。他说《水浒传》是他从小读到大的书,读了很多遍,是他的朋友,是他的精神依托。瞬间被他的读书精神打动,这是榜样啊。
多读书,读好书,读很多遍也无妨,爱护好自己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