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培训如约而至。对于这次培训,我期待已久,统编教材已经使用一年了,没能赶上先行部队实属遗憾,这次培训对我而言便显得格外珍贵。培训只有短短的一天时间,内容和形式却是丰富多样,带给我的心灵震撼和大脑冲击也是实实在在,很多新的理念新的思路得以体现,语文这一学科的人文性和科学性以及文化内涵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一 课例研讨引深思
一节特等奖赛课实录《端午粽》拉开了培训的序幕,这篇课文选自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执教的是南京西街小学的吴迪老师。吴老师以一首视觉冲击力强烈的传统节日儿歌带领学生走近文本,带领学生重温节日的名称、节日的美食,水到渠成地将学生带进端午节,走进端午粽。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一下子就悄然又巧妙地引领着孩子们,炸开了他们的天然的好奇心以及对课文浓厚的兴趣。
教学环节中,多样的识字认词手段,丰富的朗读形式以及随处可见的细节把控让人不由得眼前一亮。图文结合联系偏旁识记“粽、糯”,联系生活和课文内容认识“总、盼”,出示实物感官体验“箬、枣、”,说文解字追根溯源了解“肉、豆”,巧编儿歌记住“枣”。形式多样的识字手段让我真切体会到了部编教材中“多元识字”的魅力,以往的教材非常重视拼音识字,低年级语文每节课都会有不少时间会用在认识拼音纠正读音上面,现在看来大概正因为如此孩子们对拼音产生了天然的依赖,以至于好多一年级孩子一旦脱离了拼音就不认识了字,想要彻底进入无拼音阅读环节总是难之又难。而“多元识字”这一教学思路很值得我们好好关注。
在理解词语、短句子上面吴老师也是花了很多心思,不谈根据事物色彩出现的词条,单单那一幕掀开锅盖的环节,就让小朋友们和在屏幕外的我们惊艳不已,一个简单的掀锅盖的动作,词语理解了,句子理解了,一切都显得水到渠成。而在理解“又黏又甜”这一词时,孩子上台亲手剥开粽子,不可思议地咬一口,尝一尝,说说自己的体验,看到那个憨憨的小男生意犹未尽回味无穷地说出“黏、甜”时,我想,他这一辈子大概都会记住这种滋味的吧。在这些环节中,每个学生的全身各处感官无一不调动起来,这样的课孩子们怎能不喜欢呢?怎么会没兴趣呢?
教学中有两处地方,教者都有意识引领孩子们朗读长句子,听课后我才知道“读好长句子”是本文的语文要素,教师的点拨归纳在这时显得尤为重要,第一次的“从外面到里面,读好长句子”,后来的“先吃再带最后分,找到顺序读好长句子”,字词的趣味引领、品读感悟下,学生朗读这些长句子丝毫没有障碍。范读、个别读、面对面读、自由读、合作读、齐读等不同风格的朗读形式给了学生不一样的阅读体验,对于走进文本,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都有了自己的体会,以读入手,以读入情。
二 教材解读释疑惑
陈志明主任从“教学语文教科书编写理念的四个突破”、“体系结构与主要内容”、“小学语文教科书编排创新及育人价值”这三个方面对统编语文教材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权威分析解读,让我对统编教材从朦朦胧胧到慢慢清晰。他结合新课标和新教材,分析旧教材和新教材彼此间的异同,分析新教材的体系结构、语文要素、单元结构等内容,尤其对中高年级新增加的习作单元和综合性学习单元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解读,并对新教材的使用和教学实施提出了切实的建议:要克服语文课的“繁琐病:要正确处理主体意识和训练一事的关系;语文教师要当读书的种子。
的确,当下的语文课似乎悄悄变了味儿,备课琐碎,上课更是花架子一堆,老师们都把经历花在了制作课件设计教学环节上,课堂上讲究小组讨论,越激烈越好,老师累,学生激动却未必真正学到了什么,这样的失去了语文味儿的课堂,不知道将来能教给孩子什么?语文,还是要回归质朴,回归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