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诗经·卫风》,原指骨角、玉石的制作,以形容一个人的文采好、有修养。
第一次见这句话,不是看的《诗经》,而是《论语》的学而篇。原书是,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大概的意思是:子贡跟孔子说:“虽然贫穷,但是不巴结人,虽然富裕,却能不骄傲,老师您觉得做到这样怎么样?”孔子回答:“这样很好,但是呢,如果能做到虽然贫穷但是能穷开心,虽然富裕,但是好礼,这样就更好了。”于是曾子就引用了这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于是孔子就觉得可以跟子贡谈《诗经》了。
当时看到这段话后就如醍醐灌顶,任何事情都有可能比现在做得更好。道德上,学业上,工作上,与别人关系上,都能再花点力气,突破现在这种状态,做到更好。而不是止步不前,骄傲自满。又说到写作上,每天写3000字就很了不起了,那能不能多写1000字,能不能提高这几千字的质量?能不能有主题的去写?扩展到生活工作中,实在有太多能做到更好的地方。关键是自己有没有一个心态不断地去要求自己做到更好?
朱熹的《四书章句》中解释的意思大概是做学问要像制骨、玉石,先切出一个模子来,制定一个大方向,然后再细细的打磨,把学问做精。从这个角度看,也是一个不一样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