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层次最早是由人类学家格雷戈里•贝特森为行为科学的心理机制提出来的,是以英国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西方哲学史》的作者伯特兰•罗素的逻辑和数学理论为基础。后由NLP界的大咖罗伯特•迪尔茨从中提炼和发展出来,并在1990年开始推广应用。
孟母堂經典课堂里,老师以自己的分享作了比喻。以分享为例,为什么要分享逻辑层次,原因是开始为明白逻辑层侧,决定与它死磕,这个就属于信念;分享了逻辑层次之后,大家会对我有什么评价?我希望分享结束之后,大家会觉得我是一个不错的培训师,一名教练,现在就到了身份层面;成为一名教练式培训师,会对身边的人有什么影响?可以提供更好正向积极的理念和课程,这里就是在愿景价值观层面了。这是上三层,上三层要落定下实际行动步骤,就需要下三层助力。这个时候就需要思考:我需要具备什么能力,才能分享好逻辑层次呢?需要两个能力,一是我要用逻辑层次教练别人的能力,二是我需要能将这个理论的背景及自身的感受和思考过程讲出来。那如何才能做到呢?当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到了行为层。行为层解决是做什么的问题,为了具备上述能力,除了与其他朋友交流进行教练实践之外,还看了十几本相关的书籍。最后在今天在五维教练领导力的群里进行分享,就到了环境层。
愿景
我与世界上其他人或事物之间的关系。当一个人或一家企业聊到影响力,他可以带来给他人给社会怎样影响的时候,基本就是在这个愿景(华人NLP大师李中莹称系统)层面了。
?我能带给别人的影响是什么?
身份
指一个人或一个机构对内在自己的认知。包括怎样看待自己,如何给自己定位,或者描述自己的角色,这个时候就涉及到身份层次。我们一生会扮演很多角色,但我们的身份始终只有一个,我们穷其一生的目标就是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个“我”。
?我想要成为一个怎样的自己?
信念价值观
我们会带着自己的价值体系去处理每一件事,对每一件事情的处理中都有我们的态度、立场和观点。
?我为什么做?做这件事情带给我的是什么?
能力
简而言之就是我们能做到的事情。
?我可以做得到吗?做到这些我自已应该具备哪些问题?
行为
能力最终体现就是在每天的所作所为,这些就是行为。
?我在做什么?哪些行为可以让我得到自己想要的?要达成需要哪些具体行动?
环境
行为和行动所发生的外在情境,包括了所有外界的条件。
?我什么时候在哪里做这个事情?
这6个层次由下往上走,难度会越来越大。下三层环境、行为、能力是我们每天在生活工作中不断地在经验的部分,相对容易。而上三层的信念、身份到系统,若非有意,我们很少会去思考,当然也会较少经验到。究其一生,我们的下三层完成情况的好坏,其实是由我们的上三层引领的。但正因为我们很少停下来去对上三层深度思考,于是往往会被忽略的也是上三层。成功(不是外人看来的成功,而是自我认知和他人认知一致的成功)一定是6个层次协调统一,向着目标一致努力的结果,如果不一致,就算取得了他人眼里的成功,这个人最终也会迷失。那么我们要使用逻辑层次这个工具,来更深地觉察到我们的问题和深挖问题背后的原因。
爱因斯坦说,我们无法在制造问题的同一个思维层次解决问题。
举例:
我们在公司有时会听到员工这样的说法:我的职位不够高,资源不够,公司绩效考核不合理,现在工作完成情况不理想又不能怪我......如果能够有更深入的觉察,就能知道员工将行为与环境混淆了。那我们要跳脱开这个层面,我们要在能力的层面去看这个问题。那么在环境、行为之上的层次是什么呢,就是能力。能力提升有很多方面,日常工作中让员工主持一些工作、参加培训等等,那么如果员工还是“扶不起的阿斗”,那我们要理解让他站不起来的背后是缺乏了什么。那就要站到上三层的价值的层面了。我们让要员工和企业建立起连接,我在这个组织里的贡献和这个企业的发展有什么关系,和我的发展会有什么关系,我未来想做一个怎样的自己。如果员工可以思考到这个层面,他的整个思考过程就已经开始正向了,在给自己赋能了,那他已经开始关注到身份了。如果我们和员工教练的过程可以进入到这个层面,基本上可以确定谈话是成功的。当然也有可能,员工和你聊的过程始终聚焦在下三层,比如他不认可企业文化,你无法引导他往上走,那么作为管理者你也不适用教练他探究自身,因为那样的结果是他找到自己辞职走人了,你只能在日常工作中潜移默化的引导他。
逻辑层次是一个非常好的教练工具,不仅适用于职场,也适用于日常生活。比如当我们表达对一个人的欣赏,感激时,也可以用逻辑层次,假如你希望你的表达更有力量,别忘了逻辑层次上三层影响下三层。所以请你可能的在一个人的价值观、身份、愿景层面表达感谢和欣赏,这样的将会更加触动他。
例如:我们见到一位衣着得体的女士,我们称赞她:
1、你的衣服真好看;
2、从你的着装可以看得出你是一位注重生活品质的人。
毫无疑问,第二种称赞更会让人觉得受用,因为链接的是对方的上三层。
而当我们需要指出下属或者是孩子的错误时,如果聚焦于上三层,则会让对方有被否认的深深挫败。我们需要把批评定格于环境、行为,到能力这个层面都需要讲究技巧了。
例如:我女儿某次英语课程跟不上节奏,我的说法:
1、你怎么那么笨啊,这么简单的课程也学不好;
2、你这次的课程中拼读的部分不熟练,是因为今天这一课的内容对你比较难吗?
相信大家对于这两句都会很容易有体会。如果我们要进行继续的谈话,说法1就直接阻断了这种可能,而2则让我们可以顺利开启对话。
3、问:你这次的课程中拼读的部分不熟练,是因为今天这一课的内容对你比较难吗?
答:是的,因为上次上这几个音的时候我请假了。
问:那需要让英语老师给你安排补课吗?(能力提升)
答:好的。
问:一次的课程跟不上没有关系,你是一个很努力很棒的孩子,只要补上这一课,你一定没问题的。(上三层)
这个时候的孩子肯定又元气满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