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点课堂课程品类分析
周末分析了十点课堂的课程类产品,并制作了相应的表格。下面从课程总数、课程类别、课程收入、课程价格、订阅数最高课程、订阅数最低课程6个方面,做一个粗浅的分析。
1. 课程总数
从十点课堂小程序进入能够看到主推的几节新课,点击右侧“全部”,查看到了所有课程。统计了一下,截止昨天,所有上线课程数为58节。如果包含承担导流功能、免费的“成长图书馆”,一共是59节课。
导流的成长图书馆虽然不收费,但100w+的订阅数能够看出来,作为一个百万级的流量入口,这是其他小号很难匹敌的优势。而且每月书单持续更新且品类均衡,小助手认真走心的留言也对用户增加了一分好感。
虽然没有具体数据,但是可以猜测,“成长图书馆在增加用户停留的作用应该是比较明显的。
2. 课程类别
主页上对类别做的分类主要有“职场(17个单品)”、“亲子教育(12个单品)”、“人文(11个单品)”、“女性(10个单品)”四个类别,这四个类别下的课程总数为50节,占总数的84.7%。
其它在主页推送的有“生活美学”条目下,包含的课程主题有手机摄影、手绘和整理,都是年轻人现在比较流行的。
这些课同时还能平衡十点课堂过度偏向”学习“类产品的形象,对于想提升自己、但有不那么喜欢看书的用户来说,是个很好的平衡。
而且这类课程订阅人数不多,合计只有6.2w人,占总订阅比例很小,既维持了课程多样化的形象,又适当创收,一举两得。
3. 课程收入
58节付费课总订阅人数为208w左右(如果加上导流的“成长图书馆”100w用户,整个十点课程用户超过300w),课程总收入为2.05亿。主要是由上面提到的四大类别贡献的,也符合80/20原则。
4. 课程价格
4.1 99元定价
十点课堂的定价还是非常有技巧的。59个课程中,54个定价在99元。这个超市的9.9、19.9的策略一样,可以卖100快,但是99块听起来,用户内心的心理门槛就会感觉是“哎,这么好的课,才卖不到100块,赶紧买”,这样购买的决策成本低。
同时下单时再次提醒用户:不过几倍咖啡的价格,就能享受某某名师的课程,简直太划算了。这样更是增加了转化率。
除了99的定价以外呢,我也发现了有66何199两种定价。
4.2 66的定价
66的有两节课,一节是蒋勋老师的中国文学,蒋勋老师的名声在外,很多用户都听过他的课程。可是文学相比职场和育儿,又不是那么刚需,更像是给文艺青年准备的课,相对小众,那么定价稍低一些,能够吸引更多对蒋勋老师和对文学这个主题感兴趣的用户。总订阅量达到了5w,总收入345w,这是蒋勋老师名气和定价走心的共同结果。
另一节课是十点自己出品的课,叫“100本全球好书”,筛选了全世界广为流传的经典。至于订阅人数不多,我推测是100本的这个数量太多,会吓跑用户。哪怕一开始推广文案写得再好,当时第一次下单的人很多,用户完成100本书的时间也太长。咪蒙职场“加薪”课完成率只有7%,而要用户调动意志力去读书,很更难。课程中间如果再不设置几个反馈环节,唤醒沉睡用户的话,坚持到底的人寥寥无几。
4.3 199的定价
还有一节心理课定价199,并平时高出一倍,我看了下是联合10位心理学专家出的《人生7年》课,估计大部分专家的合作费用较高。另外看过原版的这个纪录片,讲的是突破阶层、读书以及原生家庭。说到原生家庭,更多地刺痛地是三四线甚至五线城市青年的心,而根据推测:
1. 十点的用户大多在一二线城市,家庭背景都比较优越,受原生家庭的影响较小;
2. 即使有一部分人即使真的受了影响,他们也知道家庭这事是无法轻易改变的,只能提升自己;
3. 纪录片网上可以轻易找到,那么免费的东西要让用户花钱去解读,这是比较难的。
订阅量不到4200多,可能是受这3个因素影响。
5. 订阅数最高的3节课
通过表格统计发现,用户订阅量最高的3节课,分别是英语、理财和心理,三节课合计订阅人数达到了54.3w人,占总订阅数的26%,可是说是“流量担当”了。
英语课订阅量达到31w,有点出乎意料,也在情理之中。简单分析原因有3点:
1.杨老师还在新东方做人力时写了一本教大学生求职的书,书名是《这些道理没有人告诉你》,我求职时参考了里面很多技巧,受益很多。新东方作为国内教育行业的龙头公司,这个沉甸甸的背书,是很容易引起用户信任的;
2. 当时十点读书公众号推广的文案很用心,采用了故事+动图+视频的方式,全方位展示给用户课程的介绍。同时还用上了占据用户心智的描述“中国最贵的英语老师”,这个标签跟99元的课程定价对比鲜明,用户会觉得“我花99块钱就能让中国首屈一指的英语老师给我上课,赚大了”。
3. 英语这个技能本身很尴尬:毕业了跟英语相关的想转行,跟英语不相关的,跳槽升职还都用得上,所以大多数用户都处于“我想学,但目标不明确,同时也担心自己学不好”这样的状态。那目标是因人而异的,但是软文中有一点,很好地解决了“担心学不好”的问题,因为杨老师自己家的小保姆在她的教导下都学成了英语老师,这一下子就把课程的效果说出来了。十点的用户心想:我再笨不可能比不过保姆吧?好,报名!
综上,销量能突破30w,是综合多方面打消用户疑虑的结果。
刘轩老师的心理课,大家普遍认为通过学心理,能够“读懂人心”,从而职场左右逢源,有这层暗示,加上刘老师的名气,课不会太差。
至于简七理财,可能十点的粉丝都把钱用来卖课,总是月光,所以决定理财了吧(笑)
6. 订阅量最低的3节课
有最高就有最低,我也顺手把订阅量最低的3节课拿了出来,简单分析了一下。
3节课都跟文学相关,2个是少儿文学,具体说就是诗歌,一个是对张爱玲的解读。
先说诗歌的解读。婷婷少儿诗歌2,订阅人数216,只有总人数的0.0001%,实在不能算高。那是为什么呢?从名字我找到了一丝端倪。
既然这节课是系列2,那就说明有系列1。好奇心驱使着我向前翻,找到了婷婷少儿诗歌系列1的订阅数:4.3w,是系列2的200倍。既然系列1能卖这么火,为什么2一下子就扑街了呢?
我推测有3个原因:
1. 诗歌这个主题,本身跟中国教育大背景契合度低。中国应试教育背景下,孩子要么忙着补课提分,要么忙着钢琴才艺加分,留给诗歌的时间不是很多;
2. 课程本身质量不足,用户在看软文时动了心,但实际上课之后,感觉课程一般,或者系列2并没有在系列1基础上做出很大的差异化,导致上课欲望低;
3. 少儿诗歌的受众是孩子,但付费的是家长,那就会出现“家长以为课程对孩子有用所以下单,但是孩子本身没有意愿学习”的状态。
当然这都是推测,如果要提高转化的话,可以从2方面着手:
1. 找孩子学诗歌积累的文学素养,学了3个月后作文分数提高8分,类似这样能够把诗歌和影视结合起来的案例去写。掌门1对1的软文大多是这么写的,效果很好。
2. 在推系列2并保证跟系列1有差异化的前提下,给当初买系列1的用户20元无门槛优惠券,同时朋友圈转发24小时截图报名,再减10元,这样既留住老用户,又可以利用老用户拉新,一举两得。
至于北大妈妈扑街,我觉得更多的是课程选题的问题,导致左右互搏内部掐架。有时候给用户的选择太多,会给用户带来“决策瘫痪”的心理效应,反而不知道怎么下手。
至于张爱玲这节课。课程名字是“生存法则”,所以我把它并入了社交类别,但实际上更像是婚姻家庭关系的解读。订阅量不高的原因可能跟用户画像有关,也许用户多处一二线城市且崇尚独立的女性,那么还没有走入婚姻殿堂,自然对这节课提不起兴趣。如果把选题换成《10节课教你找到白马王子》或者《恋爱专家教你3招识破“渣男”》,对用户来说可能更有吸引力。
综上,十点课堂的用户群体基本跟十点读书的用户重合,属于高学历高收入女性为主,这点跟得到和知乎都不同。但既然内容已经确定,那么产品的选题也一定要根据用户的需求来定制,可是选题基本就是“变美”、“变厉害”、“变有钱”,这几个框架的内容基本确定,行业内做得好的人就这么多,如果能够在三个选题外丰富自己的课程内容,是十点课堂继续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