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璀在2022年跨年演讲:2022慢跨年·找到你最重要的那件事儿,讲述了一个关于喜剧编辑六兽老师的故事,有一次长假之后要上班了,他从老家河北回到北京,坐在房间里忽然哭了起来,他是石家庄人,离北京并不远,那眼泪并不是由于浓烈的乡愁引发。回想起来,他说是因为怕,怕什么?怕工作时出错,怕自己的能力达不到老板的要求,怕自己没有价值,怕自己这样努力,却仍然这样担惊受怕。
无论你是初出茅庐,带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猛”;还是叱咤江湖多年,早已学会在自己的行业里游刃有余的处理各方面的事情;亦或你早已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有令人向往的地位和应得的尊重,可就在某一个深夜,或多或少,你也会带着对这个社会的恐惧或者对现状的不安,悄悄问自己:或许有一天我不再被这个社会需要,我该怎么办?
不知道你是否也有这样的感受,每天时间过得飞快,为什么会有“中年危机”,大概率是因为我们感知到了自己生活的前进跟时间的飞速之间的差别。这时我们又该如何提升自己?
网上有个段子,一个人努力,会提高分数,一群人努力,会提高分数线,这是形容内卷的。崔璀说,内卷的过程,最大的损耗就是我们作为一个小小的个体,自己的价值在缩水。这个时代,怎样发现自己最“好”的机会,找到自己的生存缝隙?我们要寻找的种种答案,或许《终身成长》这本书会给到我们启发。在这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主动且长期的追求个人的持续性发展,首先意味着能够对自己负责,并且做到换位思考,适时的反思和调整自己的行为至关重要。
特点之一:引发思考练习,触动底层逻辑,为自己“把脉”
无论对于职业还是生活,“可持续性”的改观,最初的来源可能是我们的归零心态和自我反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若想改变,行动必不可少,《终身成长》这本书中会有很多启发性的提问和练习,这些练习可能是很好的复盘机会。为了方便读完书后自我复习,我将这些问题一个个列了出来,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建议有兴趣读这本书的读者也可以参照此办法进行归纳总结,以便后期复盘。
练习/启发性问题节选
特点之二:不是“灌输”思想,而是“输入”观点
书中从成长性心态、终身学习、自我反思与自我调节、数字化、新型工作和敏捷度、创造力、减速与平衡等7个方面的阐述,让读者自己探寻到自己适合于未知的或至少是新型的需求框架。这本书虽然是培养读者职场的核心竞争力,但通篇读下来并没有传统工具书的“压迫感”因为作者不会要求我们怎样做,或者必须怎样做,而是在讲解一些理论时,帮我们追踪溯源,找到理论的出处并解读解析,让我们更好的理解书中提出的观点并学以致用。从这个角度来讲,作者并不是在“灌输”某种思想,而是在“输入”某些观点。
本书在提出“成长性心态”时提出,我们要如何扩大自己的舒适区,而没有向我们灌输“逃离”舒适区的观点,反思一下,舒适区扩大了,适合我们生存的空间不就增大了吗?
再比如,本书在讲到创造力时,并没有告诉我们从什么途径获得最新的消息或者最先进的手段,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告诉我们要唤醒心中的纯真,试想,当我们带着单纯的想法去思考一件事,我们的想法还会枯竭吗?
特点之三:“输入”后的知行合一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为什么我们读了这么多书,依然过不好自己的一生?借用到今天这个话题:可能关于职场进阶,关于职场中的为人处世,我们也读过很多书,但是在职场中并没有“变现”。我觉得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我们并没有深入思考书中的观点:大致原因是,这些观点我都懂或者是时间上根本不允许我们看完书后去仔细反思。《道德经》中说人生的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我觉得用这句话去形容这本书再恰当不过。
作者虽然是引导我们如何在职场中提升自我价值,但仔细想,作者却不言大道理或“职场法宝”,而是在帮我们分析职场中遇到各种瓶颈的症结所在,了解到这些症结,再回过头来分析书中的观点,就有一种大彻大悟的感觉,当某种观点深入到我们心中时,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会形成我们的价值观,当有正确的价值观做指引,我们离运用书中的思维模型还会远吗?
总结
梁晓声说,读书的目的,不在于取得多大的成就,而在于你被生活打回原形,陷入泥潭时,给你一种内在的力量。《终身成长》,会为我们找到这种内在的力量提供动力。
当我们面对大的浪潮排空而来的时候,如何保持理性,如何保持我们做人的温馨与做事的激情;面对滔天大浪的时候如何保持冷静、树立自信。当我们面对历史滚滚的车轮向前推动的时候,如何扬帆起航?或许这本书会给到我们答案。
当我们不再苛求自己做出某种改变时,改变反而发生了,这或许是这本书能带给我们最大的收获。
愿大家有好运,也远大家找到返璞归真的力量与职场中最真实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