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几天汪太太代替汪先生上了头条,上得理直气壮,一起上头条的还有流量明星郑爽。
原来《演员的诞生》第一期,郑爽和任嘉伦表演了章子怡成名作《我的父亲母亲》中的一个片段。
虽然两人的表演还不够完美,但章子怡一开始还是很赞赏郑爽的。后来,刘烨委婉地说两人情绪太稳了,建议两人即兴表演一段情绪激烈一点的。
本是这样的剧情:男友约会迟到还玩手机,女友不满,双方发生口角。结果,郑爽演着演着,居然笑场了。宋丹丹提议到:你上去打他。结果郑爽直接出戏,说自己“胆子比较小”。
刘烨很满意,章子怡反问道:“你满意什么?” “他们一点信念感都没有,你满意什么?”
接着,俩人在台上争吵起来。刘烨拍了手机,并将鞋子放到桌上。章子怡拿着刘烨的鞋子就扔了出去,惊得宋丹丹一声尖叫。台上三人直接被吓傻。现场一片紧张气氛。宋丹丹老师赶紧打圆场:“郑爽,你看,她就敢生气。”
紧接着,章子怡笑了。刘烨立刻解释道:“看,我们刚刚演了一场殿堂级吵架。”
网友们纷纷点赞,请求章子怡好好教育一下现在的这些小花小生,不要留情面。
然而,见到郑爽的表现,却不禁让人看到了一个孩子,由于没有自信心,面对外界手足无措的样子。
无论什么时候见到郑爽,她都是一副可怜兮兮的模样:害羞,嘟嘴、瞪眼、咬唇……如果说19岁时的她这样是可爱,时隔8年后,27岁的她依然这幅表情,不禁让人怀疑,这么些年,她就没有长大吗?她都学了些什么?
其实了解下她的家庭,就不难理解了。她就是一个被“逼”长大的孩子,丝毫没有自己拿主意的权利。这么大了,连去超市买包糖,都被爸爸强行拽走。
2
从小,郑爽就是为了父母的目标而活的。
成绩要成为人上人,否则就会被母亲打手心;
上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是因为母亲从小对演艺很感兴趣;
母亲告诉她:“你不可以甘于平凡,一定要成为人上人。”
母亲最喜欢军事化管理……这一切,都是为了郑爽好,为了让郑爽出类拔萃。
事实上,我们却见到了一个丝毫没有主见,不自信、胆小,不敢勇敢表达自己想法的郑爽。
她参加综艺节目,所有的人都觉得她很难相处,情绪不稳定,容易失控。她甚至因为情绪奔溃大哭:“如果我胖了,谁还会喜欢我。”
被逼成长的孩子,从小就活在父母的阴影里,为了父母的目标而努力。渐渐地,他们不知道自己是谁,真正需要什么,毫无人生的目标。
进入社会,他们变得懦弱,不敢表达自己,一旦发觉别人好像不喜欢自己,便情绪奔溃。
她的内心一直处在一种紧张的状态,压力不断增大,直到有一天,情绪会像气球一样爆发,痛苦不堪。
这样的人看起来像个孤独无助的小孩一样,让人又可怜又惋惜不已。
心理学上有个理论叫做“习得性无助”,由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提出。
他将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狗施加难以忍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于是在笼子里狂奔,屎滚尿流,惊恐哀叫。
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狗就趴在地上,惊恐哀叫,也不狂奔。
后来实验者在给电击前,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倒地呻吟和颤抖。它本来可以主动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对现实的一种无望和无可奈何的心理状态。
一个孩子如果从小像被圈养在笼子里的小狗一样,所有的一切都由父母安排好,上什么兴趣班,吃什么东西,都不用自己动脑筋,慢慢TA就会养成依赖的心理,什么事都要征求别人的意见。一旦没有人给她出主意,她便会有一种无助感。
这种无助感带到成年后,便会引起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她因为没有主见,在群体中会没有存在感;因为自卑,没有真心朋友;因为不自信,恋爱也会受挫……
3
因为从小没有获得心灵的自由,这样的孩子长大了还有可能走极端。
好几年前,我的一个邻居刚被刑满释放。在读大学期间,他与社会人士联合,参与集体盗窃案,被判三年有期徒刑。那时他还差半年就大学毕业,却因为这件事被开除了。
他妈是退休老教师,爸爸则是政府公务员,父母一夜之间白了头。
从小,他的家教就很严格。可以说,“望子成龙”在他家里发挥得淋漓尽致。妈妈对他“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狠抓,立志要教出一个出类拔萃的儿子。
小学时,他拿了同桌一块橡皮回家,妈妈严厉地批评他,说他这种行为是“小偷”,并被妈妈拿着尺子狠狠地打手心。
和男同学推推搡搡打架,他妈会说他是个“流氓”,回家被罚跪。
妈妈对他要求很高,要求他每年都拿三好生。如果成绩考得不好的话,一定是要遭受一番皮肉之苦的。
从小学到高中,他成绩都还不错,考上了一所还不错的211大学。上了大学,家里便心满意足,觉得他的前途一片光明。谁知,他却翻了“老毛病”,小学时的“偷盗”行为卷土重来,最终毁掉了自己的前程。
“小偷”、“老毛病”之类的词汇,是他妈在对我妈哭诉时,我偷听到的词汇。不知道为什么,听了这样的论述,心里却隐隐不舒服。长大后,我知道这叫“贴标签”。
妈妈的严厉教育,就像一个牢笼一样,将他深深圈在其中不能自拔。一旦小孩的天性暴露出来一点,就会被扼杀,因为那些行为是“流氓”“小偷”,是我们及其厌恶的字眼。
在他家的整个教育中,我自始至终没有听到“他喜欢做什么?”“他有什么兴趣爱好?”,有的只是父母严厉的要求。
没有人天生喜欢被囚禁,一旦脱离牢笼,比如离开家乡去外地求学,便如笼中鸟飞到广阔的天空一样,一下子没了目标和方向。
这时候,冥冥之中,他突然想起了小时候的“梦”——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去做一做从小被母亲明令禁止的事情。他说:“就好像着魔了一样,明明知道那是不好的行为,却自然而然就去做了。”
走极端,是一个人被压到一定程度后,心理的反弹。明明知道那些极端的事不好,却还是要做,只为了释放心中长久以来的压抑。
曾经看到Dr 魏的《家庭教育宝典》中说,如果孩子有事做错,千万不要人身攻击,而要告诉他哪儿做错,并告诉他怎么改正这个错误。
所谓的成长型批评,其实就是以孩子的本性为出发点,意识到孩子的行为不一定符合我们大人的评判,他们也许只是好玩,不知好坏。
而像我那位邻居妈妈批评孩子说“小偷”“流氓”,其实就是固定型批评,给他贴上了一个标签。所以,长大后,他毁了自己。
孩子的自信来自于从小的经历。接受孩子的平凡,接受孩子的天性,慢慢陪TA长大,不急不慌才能养出自信的孩子。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身的渴望。
就如纪伯伦的诗中所说: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象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