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结婚时,最让我头疼的事情是一到周五,蔫同学的假期模式开启,通宵看电视,继而一整天睡懒觉。这个习惯他从初中就有,延续到现在已经十来年。睡眠神经很敏感的我,常常在床上翻滚好久无法入睡。
心平气和地跟他讲道理,他会说知道了,一会就睡。倘若我说了几遍他不听,扯着嗓子跟他喊,他会颇不耐烦地回应我,你自己先睡,别管我。好好说,争吵过,对他来说都一样,总归是要看到不想看为止。
对我却不同。
我若是好好跟他沟通,他会温和地回应,我转身去睡觉,不再记挂这件事,很快也就睡着了;我若是恶声恶气,他也没什么好态度。除了对熬夜这件事本身生气之外,还要被他顶回来的态度气很久。一口气憋在胸口,许久难平静。
只有一种情况下他会按时睡觉。若是周末晚他没忍住看到两三点,周一上班时哈欠连天,体力明显不支。那周一的晚上他肯定就早早爬上床,根本不用谁多说一句。
这场争斗我从没赢过,妄想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打败他十几年的生活习惯,曾经的我没把习惯的力量当回事,却把自己的感召力太当回事了。
我家小臭孩,年龄长了一些,想法也越来越多。两岁的小人儿,玩起水来花样越来越多。
刚开始,拿两个杯子互相倒着玩,一桌子都是水,袖子也湿了。后来把小杯子摞在大杯子里,里面的水挤出来,要么直接把拳头伸进去把水压出来。还可以先喝一口水,含在嘴里,又吐回杯子,吐到地上反复玩。花样可多了,两个杯子也因为他的手滑而光荣牺牲。
昨晚拿蔫同学的水杯舀洗脚水玩,这是新的玩法。蔫同学自然板起面孔教训他,并没收道具。小家伙立马大哭不止。蔫同学企图通过训斥和讲道理来树立权威,权威还没立起来,小人儿哭得惊天动地,哪里听得进去道理,他转而无奈地又把杯子拿给他,哭声立马停止。
我爸不在家,我妈吃饭就常常对付一顿。买个馒头,剩下的菜热热吃了,就是一顿饭。跟她说了很多次,一个人也要吃好饭,要注重营养。她只是点头说好,下一次依旧如此。
为什么我们经常想着去改变别人,费神费力嘴巴说干,甚至大吵一顿后效果却并不好?
最常听见的理由是为了他好。
为了他的身体健康,我希望他少熬夜,尽量早睡早起。
为了培养听话懂事的小孩,才不许他玩东玩西。
为了妈妈的健康,才要在她耳朵边叨叨叨。
听起来无比正确,可实际上呢?
当我唠叨让他别熬夜时,除了确实为他健康着想之外,还有一部分,是希望他和我的作息保持一致,别打扰到我。至于那是他的解压放松的爱好之一,我可不管。
当家长对孩子玩东西指手画脚,发号施令时,不过是想要把他置于对自己最省事的状态,最好收拾,最轻松,最安全,操心最少。
当我们对父母说一些看似关怀的话时,只不过借此表达并不足够的关怀,以此证明我们也尽了一份心力。
我们想着改变别人,说是为别人好,归根到底不过是要把对方调整到同一频道,继而有了掌控感和安全感,是为了对自己更有利。
自身小宇宙强大,或许能够影响他人,但妄想改变,实属给自己添堵、下绊子。
能改变的只有自己的想法和态度。
当他周末过了十二点还沉迷在电视剧中时,我的要求是声音要小,第二天安排好的事情不能耽误。至于什么时候睡,他自己决定。少了争斗,多了协定,我不用再费力气去抚平争斗带来的情绪,倒是很快就睡着了。第二天按照安排好的分工,要是他没做,被骂一顿,他也是理亏没话说。
当我的臭小孩告诉我要用杯子玩水时,我一般会痛快地拿给他,帮他把袖子挽起来,告诉他玩的水不能喝,要把杯子拿好,小心别摔碎,不然就没得玩了。他自是很认真地说好。我乐得能安安静静地坐一会。
至于他把水洒一地我不会说他,等他不玩了拖干就好;要是把杯子打碎了,只要没伤到他就谢天谢地;舀洗脚水劝说无效后也任由他玩。大不了拿个新杯子给蔫同学用。
妄想通过跟两岁孩子讲道理,只会听见漫天的哭声,还有自己越讲越气的无奈感,继而转变为怒火。而本来可以坐在一旁看他怎样把一杯水玩出创意,既轻松又满是乐趣感。
当我给我妈讲了一大堆营养学无效后,不如有空时买点吃的拿给她,趁着周末可以带她外出吃饭,实在不行帮她点个外卖送过去也很好。
不要用爱的名义去绑架我们爱的人,逼迫他们做出改变。
真正的改变,一定是他受到了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发自内心做出的觉醒。
家,应该是一个一想起来就充满轻松感的存在。可以长长地舒一口气,可以懒散地躺在沙发上,可以放心把水洒一地不用担心被骂。
而不是束缚在条条框框中,每天过得心神疲惫。
家,原本也可以透出柔光来。
如果你也曾把很大力气用在改变别人身上,费力不讨好。不如试着往回收收,自己先尝试做出改变,反而是更有效的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