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家打扫卫生我突然想起了初中的一个下午,初中是在老家的镇上读的,离家20分钟的走路路程,那年12岁的我回到家刚打开电视,就被我爸骂了一通,用词之严厉,觉得我回家为什么不帮忙干活,用词之严厉把我形容成为造粪机器。
晚上因为我在电风扇面前吹了一会儿,就被他用同样的形容词,说了一遍。
似乎是希望12岁的我理解他的难处,大学以前每每不顺他的心意,似乎他都会讲他的不容易,我其实不喜欢这样的感觉,但又无可奈何。
大学的时候 我又安慰自己觉得他的教育方式是希望我能够理解他,但是那天的记忆又老是在我脑袋里闪现,我理解他,但我会把这件事记一辈子。
直到现在他还没有觉得这样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保持着同样的方法,嘴上还老是说自己在改变,这样只是让我的内心更加的悲哀。
初中和高中的时候,我爸妈从来不关心的平时生活或成绩,虽然这是农村家庭的常态,还好我的成绩一直不错,没有让他们找到发脾气的机会。
渐渐地我变得不是很自信,大学活动从不参加,觉得自己能够做到的别人也能轻而易举的做到,放大自己缺点,缩小自己的优点。说话也比许多人小声,可我爸老是说:“说话大声一点,要有男子气概。”可他没注意到的是,小时候我说话稍微大声一点就会被认为是在发脾气或者违背他的意思。
每一次我们意见相左,他都会拿一直陪伴我的爷爷 奶奶来压我,听到这个每次我都无言以对,我会怀疑自己,都是我的错吗?
将付出捆绑到孩子身上,似乎是父母教育的常用方式,父母往往希望几岁十几岁的孩子去理解他,基于此打压孩子的词汇量相对于夸奖的词汇量是要更多的,可对孩子来说,夸奖是更好难得一种教育方式。
因为这样家庭教育的关系,我的轨迹一直是犹犹豫豫,但又按部就班。直到有次做青椒肉丝,我改变了以前一刀一刀切得细致的刀法,换成了跟着感觉更加自信随意切的切法,味道却比之前更加细致的做法好的多。
我突然发现自信直接带来的结果比犹犹豫豫的去做好的多,我必须自信有自己的想法,才能突破原生家庭打压式教育的枷锁。
我在想,如果我有了孩子,我一定要多夸一下他,多带他去各种地方看看,多鼓励他去做他想想尝试的事情,或许这会有和我不一样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