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工作的第一个岗位让我每天身体都被掏空一次。
当时工作内容一部分是维护六层楼的会议室和十层楼的文具机器。工作时间表是这样的:
每天早上要用一个小时检查8个会议室的机器和清洁;
再用两小时送十层楼的文具;
下午再用两小时检查十层楼的机器状况。
8小时的时间有5个小时就这样过去了。如果哪一天接到电话告知某台机器坏了,那么我大概有6个小时都在楼层间奔走。
剩下的时间用来处理其他事情会远远不够。而且更严重的是身体上经受不住长时间的奔走。我清楚地记得,当时即使每穿着运动鞋,可是每走一步脚掌好像骨头直接跟地板磨擦,脚后跟好像烂苹果在地上拖着走,每一天都如此。
这种状态让我即使不在走路时,也会因为疼痛放慢手上的动作,加上本来可以支配的时间就少,所以其他工作能完成的就更少了。这样工作不到三个月,我脑袋里就时常浮现出“油尽灯枯”的字眼。
工作三个月后的一天,我突然想到,这份工作的目的一定不是累死我,那就肯定有不这么累的方法。然后想了一下每天好像11点的时候最累,之后就不想走路了,一天效率开始从那里开始变慢。那我可不可以在感觉最累前把事情做好呢?我就在每天11点前当一个不知道累,不知道疼痛的机器人好了。
之后我又归纳,其实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爬楼梯了,而且一天要至少去一个楼层两次,如果我每天每个楼层只去一次,那将省去一半的奔走时间。想要这样,就必须每天我一边添加文具,一边检查机器。
我咨询了主管,主管不置可否,先说这个岗位就是要求每天去每个楼层两次的;然后我告诉她我的身体状态,询问我们可以先尝试看看吗?她同意了。
为了能在11点前完成这一切。我得成为一个合格又快速的“机器人”。于是我自己在心里列好了到每个楼层的工作项,然后开始实施。
8点上班后到检查会议室的楼层,接连打开1-4号会议室电脑,将1号电脑的垃圾清除掉,等待时间内检查音频终端(电源线、电话线、电话号码标签);投影仪(电源线、视频线);白板(保证黑红蓝白板笔各两支、板擦两个);墙面标贴(六份文件齐全,且签到表有10张以上);环境是否需要另外请保洁清理。剩下的时间赶到2号会议室重复相同流程。结束后,关闭1-4号会议室电脑,继续处理5-8号会议室。
检查完会议室成后,就开始送这层楼的文具,脑子中熟记每个文具标配的份数——笔记本8本,签字笔8支,便签1个,三色白板笔各10只,板擦半盒以上,胶带、剪刀、双面胶、美工刀各一个。看到现有文具瞬间计算应该拿的数量,默念着应该补的数量,然后打开保密柜一次性取出摆好。
结束后就到设备台检查设备——打印机网线和电源线,传真机的电源线和电话线、复印机的电源线、碎纸机的电源线、各种机器是否有警示灯、机器附近的求助信息是否齐全、收掉机器附近保密纸件、整理好零散A4纸放好。
这一切做完后再到其他九层楼重复。
虽然看起来内容挺多的,但是做熟了以后,基本上一眼扫过去就知道问题所在,所以整理起来也很容易。所以我这个“11点前的机器人”在楼层间的事情处理得越来越快,最后可以将这一切压缩在每天2小时左右处理完成。
当11点这个一天中最累时刻来临时,还是会觉得“好累呀,一点儿都不想动”,然后反应过来,我已经把最累的事情做完了呀,就会特别开心。
11点后只要处理轻松一些的工作,中午休息后,又是元气满满的状态。靠着这样的状态我不仅很快可以高效完成其他工作,有更多时间提升自己技能,也开始向主管“要活儿”,迎来了更多工作机会。
这个方法我后来也常用,比如找同事们协调会议室时,我会将重复的寒暄部分和会议室名称在excel表中合并,剩下只要挨个拷贝到即时消息里面就好。
现在想想那个“做11点前的机器人”的念头真是太天才了。因为工作内容是机械的,那我假装自己是不需要动脑子,没有知觉的机器人机械地完成并没有什么不对。既然已经是机器人了,还是做得快一些比较划算。
机械的任务在工作中不时晃到我们眼前,我们要清楚这不是我们的目标,宝贵的精力值得投资于那些非我们不可的工作任务。如果这时候身体被掏空,只能做个行尸走肉,请试着做个个跑得快的行尸走肉吧,然后享受你喜欢的任务呼喊着“I want you”的声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