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源于印度,兴于中国,后漂洋过海到了日本。禅宗本是佛教中的一支,在日本和西方频繁交流过程中,经由日本辗转传到欧美大陆,受到许多外国人士的青睐。
断舍离,日本山下英子发明的居家整理术,脱形于印度瑜伽,推广到思想的整理,以及生活处事的感悟,一时风靡全球。
若说两者有什么联系,本源都是佛学,对日本的人们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再具体一些,它们都在说如何选择、如何舍弃,舍弃的有实物、想法等等。
为何偏偏是日本?
我们不说扔东西是怎么上升到哲学高度的,但为什么禅宗和断舍离,都偏偏是在日本兴盛呢?
日本的国土面积小,大部分处于板壳运动活跃地带,随时受地震等天灾的威胁。他们的民族天生具有危机感,对外表现为略夺扩张,对内表现为对己国资源的重视。
尤其是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对物欲的追求反倒更克制,所以会提倡“实用”的处世之道。
为什么会受到世人追捧?
大众普遍生活水平提高后,底层满足温饱的基本物质丰富,有些地方甚至供大于求。超市里琳琅满目的日常用品,时常让人挑花眼。
罗胖在深圳卫视跨年演讲会时说,以后商家就是要简单粗暴的帮用户拿主意,减少人们做选择的机会。
这是由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需求的升级决定的。当物质的需求得以满足,人们会更多转向精神领域的追求。更深层的有环保的责任感,对社会的贡献,心灵的平和等等。
难怪有些人会把“少即是多”奉为圭臬,做到极致,便像乔布斯或扎克伯格一样,满柜子清一色的同款T恤牛仔。
所谓断舍离,我想主要是抑制非理性消费的冲动,爱美和断舍离并不冲突,没必要活得像苦行僧。
因此,物质整理只是外表,它更是一种人生的整理观。是个人向内心探索、修炼自我认知的一条必经之路。
在众人普遍浮躁和渴望成功速成的社会,人很容易迷失自我、迷失方向。如能定期自省,不为纷繁芜杂所累,让偏航的心灵,回归初心认定的方向,必然要有断舍离的决心,主要有三个方面:
头脑信息的清理
我们时刻处于各类信息的狂轰滥炸中,时间长了,大脑会充斥各种噪音,会迷茫不知所措。需要有独处的空间,定期清空无关信息。
这对于决策者和思考者,尤为重要。
旧有知识体系的更新
信息和知识产生,和更新换代的速度,远超我们预期。需要把自己定位成终身学习者,不断吸纳新知和更新认知,不断适应变化。
不以自身掌握了的知识,画地为牢。而是时刻以空杯心态,拥抱未知领域,才能促进认知升级。
坏情绪的舍离
从情绪管理的角度看,放下过去的颓废、懊恼等负面情绪,不纠结于已发生的事情,而是向前看,有助于轻装上阵、重新出发。
把人生历程中必要的丧失看做寻常事,我们的心理会更加强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