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大佑《童年》 音乐里的故事59
罗大佑《童年》万人大合唱: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N54y1o7vP/?share_source=copy_web
《童年》是电视剧《走过夏季》的片尾曲,由罗大佑作词作曲,张艾嘉演唱,收录在1982年发行的《之乎者也》专辑中。1994年该歌曲所在的专辑获“流行音乐百张最佳专辑”。2009年,罗大佑凭借该歌曲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一、《童年》背景
绝大部分人认为《童年》是一首描写童年纯真的一首歌,其实,这首歌是罗大佑批判歌曲的前奏,或者本来就是一首批判歌曲。罗大佑曾经说这首歌:“旋律,几个小时就出来了,但歌词写了很久,写了5年!”为什么要对那么一首口语化的歌词化那么长的时间呢?不能不提起罗大佑看过的唯一的一本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还有一部小说《约翰可利斯朵夫》他才看了一半),可以看出罗大佑对童年的回忆是痛苦的,也是批判的。
罗大佑少年时代就每天在家里练习弹琴,外面的小孩子们在玩耍。他的父亲是个矛盾的人,让他学钢琴并不是要他以后从事音乐。在罗大佑长大以后和父亲激烈争吵要不要从事音乐的时候,他当然想起了钢琴前的童年。《麦田里的守望者》里的主人公的反抗,逃学逃家给罗大佑这个好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刺激。所以,罗大佑对他的童年是反抗的,这种反抗在《童年》则是受到了《麦田里的守望者》和当时的校园民歌的影响。
但是,恰恰是剥夺了他童年的欢乐的钢琴,帮助他成年以后找到了他最能依赖的灵魂依托--音乐。这对罗大佑的心理矛盾来说,实在是一种悖论,象极了卡夫卡小说《变形记》里的甲壳虫。1990年代初期,罗大佑承认,当时他看了一些存在主义的作品。我们在《童年》里也能够感受到罗大佑对存在主义思潮的思考。
从1981年首度担任唱片制作人,制作歌曲《童年》,到1982年,发行第一张专辑《之乎者也》,罗大佑打破了当时流行的民歌曲风,带领台湾流行音乐走向毫无前例的批判与省思风潮。
二、听罗大佑讲述《童年》,歌中的故事
人的一生中最难忘的就是童年的时光,在那段时间里,人们可以无忧无虑地生活。而说起童年,就不能不谈到罗大佑的歌曲《童年》。《童年》的歌词正是罗大佑对儿时生活的一种向往。
与众多从小自由自在的孩子不同,罗大佑出生在一个医生家庭。在这个家庭里,少年的罗大佑要同他的哥哥、姐姐一样,承受着严厉的教育方式,最终走上医生的道路。
“我6岁就学钢琴了。家里人说‘学钢琴的小孩不容易学坏’呀”,大佑回忆起自己童年的时光不无苦笑地说,“这也有道理啊,一是学了钢琴就要长时间待在家里不能乱跑;二是长时间地练琴会潜移默化地产生一种境界”。
罗大佑说《童年》是自己在医科大读书时的作品,他说医科大要读7年,加上小学、初中、高中的12年,总共就是要读19年的书。“好苦哟!”近47岁的罗大佑(大约是2001年的采访了)现在回想起上学的经历还有些“苦不堪言”。
罗大佑说自己从小到大考了几百次的试,听起这个数字确实有些吓人。正是在这种状态下,罗大佑才更加向往童年的生活。“我家街边有棵榕树,在歌词中我把它移到了池塘边”,罗大佑一边述说着创作《童年》的过程,一边半开玩笑地说:“我前期的许多作品都是上学时完成的,我可是经常地逃课哟!”
罗大佑最经典的一句话就是,“哪个孩子不贪玩”。
三、罗大佑
罗大佑(Tayu Lo),1954年7月20日出生于台湾台北,是台湾省苗栗县的客家人,祖籍广东梅州市梅县区,台湾地区创作歌手、音乐人、纵贯线乐队成员之一。
1972年参加学生乐队担任键盘手。1976年正式投入商业音乐创作。1981年首度担任唱片制作人,制作歌曲《童年》。1985年协同张艾嘉、李寿全等创作完《明天会更好》后离台赴港发展;同年,发表歌曲《皇后大道东》。1990年于香港成立“音乐工厂”,为电影《衣锦还乡》担任配乐,获得第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电影配乐奖。1995年结合台湾多位幕后合音人员,制作推出罗大佑与OK男女合唱团合作的台语专辑《再会吧!素兰》。2000年赴上海、杭州、南昌、昆明举办“世纪巡回演唱会”。 2002年《昨日遗书》于北京发行。[9] 2005罗大佑发行专辑《美丽岛》。2009年加入纵贯线乐队,与李宗盛、周华健和张震岳,展开一年世界巡回。2013年3月罗大佑加入《中国最强音》,担任该节目的导师。2017年发行《家III》,举办“当年离家的年轻人”巡回演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