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至关重要。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不仅能在职场叱咤风云,也能更好地经营爱情、友情和亲情。
然而,总有人认为自己有沟通障碍,并且称自己患了“社交恐惧症”。也许,恐惧社交是真的,但沟通障碍只是个人的假想和逃避。
许多自称有沟通障碍的人,面对熟悉的朋友、家人、同事,说起话来滔滔不绝,脸上的表情眉飞色舞。面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时,才会表现得安静、紧张、拘束。
那么,他们根本没有沟通障碍,甚至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他们只是出于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的防御和抵触,才把自己紧紧包裹,圈在安全地带,不敢往前跨越。
这种不良表现,只是出于恐惧,而非有沟通障碍。
为什么会恐惧社交呢?我认为是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叠加的结果。
一些人天生内向,容易自卑,在社交中自然处于劣势;
一些人生活在相对简单的社交环境,特别是青少年时期,没有累积足够的社交经验,不懂社交技巧,以至于成年后在社交场合中表现局促;
还有一些人在过往的社交环境中屡遭挫折,从而对社交产生回避心理。
社会交往中,一些人虽是陌生人,但并非凶神恶煞,也不能对我们生杀予夺;一些社交环境,比如聚会、演讲、表演等,也是工作和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并非刀山火海。
但在恐惧者眼里,他们就是凶神恶煞,就是刀山火山。因此,我们需要了解,我们究竟在恐惧什么呢。
我们恐惧失败。我们总觉得自己不行,害怕自己表现不好;害怕落于人后,成为别人的手下败将;害怕自己的缺点和失误被无限放大,成为别人眼中的笑料和谈资。
我们恐惧被评价。我们总希望给别人留下良好印象,这无可厚非。但过于在乎别人心目中的形象,无疑给自己套上了沉重的枷锁。
我们希望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完美无缺无懈可击,但深知根本做不到,又不愿意接受负面评价,更不愿意受到批评,于是,得不到100分,那么80分也不要了,彻底放弃沟通,让自己成为一个缄默的人。
这些恐惧的内在核心是,不自信。对自己的优势视而不见,对自己的劣势耿耿于怀。不懂得发挥优势,借自己的长板绽放光彩,只盯着自己的劣势,害怕自己表现不好而裹足不前。
然而沉默和退缩,也是种失败,甚至是一种更彻底的失败。害怕失败,只会变得更加失败。
这种失败,不像社交中的失败那么明显和直接,于是被我们故意忽略了。我们成为把头埋在沙土中的鸵鸟而不自知,我们以为逃避了,就不算失败了。
我们甚至会美化这种失败,我们的不努力,不改变,被我们称为淡泊名利,与世无争,我们甚至也会以陶渊明为精神偶像,觉得自己与那些世外高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们陶醉在在这种设置里,对自己的恐惧视而不见。
不是不看它,它就不存在。这种恐惧会抑制我们聆听他人的声音,理解他人的需要,并严重阻碍我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情。
它还会潜滋暗长,不断蚕食我们不多的信心和斗志,最终会让我们灰头土脸,一事无成。
当恐惧越来越强大,我们会更沉默,更退缩,丧失更多表达与沟通的机会。我们需要改变,必须改变,我们也能够改变。
首先,我们要正视自己的恐惧,要有直面恐惧的勇气。不找任何借口,承认自己的懦弱与自卑,每个人都有软弱的时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软肋。
你越逃避,它越强大,你敢于直面它,它反而会害怕。动物之间的对峙,遵循此理;我们的恐惧也像一只兽,你弱他强,你强他弱。
其次,循序渐进地尝试。先从小规模和相对舒适的社交场景开始,比如朋友同事聚会时,多和陌生人交流,从说一两句话,过渡到八九句话,然后慢慢增加难度;
比如在工作会议上主动发言,积极参加演讲比赛等。不间断地练习,会让你的表现由一开始的别扭生涩,到以后的举重若轻。
每一次努力,如果没有正向反馈,我们就累积了经验;如果有正向反馈,我们就累积了自信。
人生,就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
当然,还需要持续不断地学习。“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是一切成长的源头活水。
可以学习心理学,了解自己的恐惧,减少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减轻自卑心,培养自信心;
可以学习沟通与演讲的技巧,拓宽知识面,增长技能,并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和沟通风格;
还可以学习一些专业知识,比如领导力和团队沟通培训、冲突管理和谈判技巧等。
有丰富的知识托底,再通过年复一年的训练,即使不能在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也可以从容应对。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社交恐惧并非一朝一夕形成,克服恐惧,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改变的过程。
改变,总会带来不适应,甚至带来痛苦,但改变是希望,是未来,是更好的自己。
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凤凰涅槃的故事,也会成为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