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曰:“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人口造极:宋徽宗年间,人口达8100万。别忘了,这8100万全部产自于北宋区区28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如果像别的朝代一样,辽、西夏、金这些地方早就打下来了,人口妥妥过亿。
财政造极:宋朝岁入超过明清。宋神宗年间岁入6000~7000万贯,明朝仅几百万两,清朝人口超3亿,咸丰年间岁入约3000~4000万两。古代一贯钱等于1000文,偶尔也有800文的时候。宋初一两银子兑换一贯钱,徽宗年间一两银子兑换两贯钱。
粮食产量造极:四川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计算的数据——粮食年产总量,汉代约320亿斤、唐代约595亿斤、北宋约1284亿斤。宋代有过“农业革命”,亩产量大幅提升,比唐代至少提升30%,极端说法提升100%。
铁产量造极:唐代铁优先用于军工业,宋代放开民用铁,造薄底铁锅,从此蔬菜可以炒着吃了。蒙古人抢来铁锅,能铁锅换姑娘——可以当做聘礼用。宋代具体的年产铁量,大家可以自己先估一估,《史二记30:隋唐前的民生》中有数据。
瓷器造极、丝绸造极、造船造极、造纸造极、商业造极、金融造极、服务业造极、娱乐业也造极(有牛郎)……
这样的宋,积贫,何从说起呢?从“三冗”说起:冗兵、冗官、冗费。
冗兵。没有燕云十六州,就没有长城,辽、西夏的骑兵,三天到黄河,过河就是开封。杯酒释兵权,军队战力弱。质量提不上来,他还敢再没数量吗?北宋的常备军高达百万的数量级,光禁军就有八十万,不信你去问林冲。《朱子(朱熹)语类·论兵》记载:“财用不足,皆起于养兵。十分,八分是养兵,其它用度,止在二分之中。”
冗官。第一个原因还是赵匡胤防人夺江山。不能让任何一个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权力过大,要分权,分得很有成效,分出了史上最庞大的官僚系统。第二是范仲淹批评宋仁宗的,要“明黜陟【chù zhì】、抑侥幸”。“明黜陟”就是升迁标准有问题,只要无过,混满年限就升官,那不懒政才有鬼呢。“抑侥【jiǎo】幸”就是皇帝广施恩泽不能太泛滥,比如皇帝生日那天,每个翰林可以恩荫一位子侄当官,几十年下来了不得。
冗费。前面两个冗,哪个都是巨额开销,得想方设法“割韭菜”呀。
这个“三冗”的说法,出自后世的一位学神,林大钦。明嘉靖十一年,林大钦参加会试,录第十二名进士,参加廷试。在《廷试策》中指出:“昏混衰世之政”可概括为“三冗”,中状元。这可比我强多了,我写这么多,别谈状元了,打赏都不多。
积弱,肯定不是缺乏名将,刨去开国的那一批不提,也能出杨业、狄青、岳飞、韩世忠、孟珙【gǒng】等名将。重文轻武,也能名将辈出,这就不简单了,因为还有一大批天赋型军事人才只肯做文官。
陈尧咨,文能中状元,武能射铜钱孔,外号“小由基”——养由基是春秋时期著名神箭手。和“卖油翁”斗技的就是这位陈状元。当时宋辽互使频繁,外交官要长得威仪,能说会道,再能千杯不倒,那国家就不丢面子了;能再表演一下百步穿杨,就为国争光了;使者射完,接待一方陪同的武官要是能压他一头,就大国风度了。所以真宗就忽悠状元郎改武职,托人带话:若肯改武,当授节钺【yuè】——就是节度使,最高武职,肯定不能和唐朝的比,但是工资高,比宰相还高。陈尧咨回家和陈母一说,给骂个狗血喷头,此事作罢。后来陈尧咨被同济排挤去武职,还固辞,垂帘听政的太后“敦谕之”,才不得不上任。然后陈尧咨就“多暴怒”,动辄用大棒夯属下,这是极度失意情况下的一种宣泄啊。
还有一位熟读兵法的何去非,心心念念改文职。他文章又不灵,六次科举都不中。曾巩发现他的军事才华,举荐去宫廷对策,对着皇帝侃侃而谈。皇帝大为赞赏,授“武学教授”——真叫武学教授,后来升为武学博士,那时候博士比教授大。他干得非常好,写下《何博士备论》、《司马法讲议》、《三略讲议》等不朽兵书,无一不是宋朝重要的军事文献。就这样的人,结识苏轼,被“惊为天人”,求苏轼上书帮他争个文职。于是,一个杰出的军事理论家就蹉跎一生了。
即便是“忧公”范仲淹,在国家需要他做武职的时候,还是毅然决然“固辞”,然后为国忧虑:哎呀呀,军队没有人才呀!
积弱,也不是兵的问题,宋是历史上难得的完全职业化部队的朝代,募兵制,就是雇佣军。宋其实很重视士兵的作战能力,建立了一套完备的士兵招募、培训体系。招募时要体检,“先度人材,次阅走跃,试瞻视”;募来后分专业训练,林冲就是枪棒专业的,还有弓弩刀盾、步射骑射等。像林冲这样的禁军教头,宋史记载有270人之多,《水浒》里就提到五位:王进、林冲、丘岳、周昂、王文斌。但是宋军有一个弱项,缺乏骑兵,不过“以步制骑”的战略战术还是颇有成效的。
宋朝的积弱,要我说是弱在“人性”。将领外出打仗了,皇帝要给他一张“阵图”,并且嘱咐:“这是我的意见,但是你可以临场决断。”哪里开明了,这明明是作秀。结合上面写的三冗余造懒政那部分内容,设身处地、交换灵魂地站在出征将领的位置上想一想:按上面的意思办,打输了,主帅有罪,罪不至死。不按上面的意思办,打输了叫一意孤行,不满门抄斩也得身首异处;打赢了显得你比上头高明,至少是不给上头表现的机会。
积贫积弱,牵扯到人性的问题,基本就是解决不了的,看一看王安石怎么做。继续关注《史二记44:理性与人性》,看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蔡京、苏东坡,他们之间发生过什么碰撞?。
(图片来自互联网)
《史二记》:《史大记》的远房堂弟,多采用“没看过的史料”,加“讲人权的观点”,快捷有效博古通今,确保很有趣,希望有共鸣。首发渠道:微信公众号“一爹”多更新三集,欢迎关注,感谢转发。
关联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