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昨天看了电影《你好,之华》,这是一部关于青春与爱的电影,明媚而又伤感。
开场就是姐姐之南的葬 礼。之南去世前,留下了一张30年中学聚会的邀请函。妹妹之华代替姐姐出席了这场同学会,席间,遇见了姐姐的初中同学,也是她年少时的暗恋对象——尹川。但尹川当时喜欢的是姐姐之南。
或许是为了弥补曾经的遗憾,之华以姐姐之南的身份和尹川添加了微信。各自回家后,尹川给之华发了条表白信息:三十年来,我一直喜欢你。可是,这条微信恰好被之华的丈夫看到,他气得把手机砸了。
于是,之华开始给尹川写信,回忆年少的往事,当然落款是之南的名字。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猜忌,之华没有留自己家的地址。尹川回信寄到之南老家,意外地被之南的女儿睦睦签收,睦睦开始以母亲之南的名义回信……
通过这些信件的来来回回,电影向我们展示了少年尹川、之南、之华之间的情感故事。在回忆中,少年尹川托之华转交情书给之南,却忽视了之华对自己的情愫。后来,之华将自己的情书交到尹川的手中,却遭到尹川的拒绝。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之华当时的伤心。
那是懵懂的年纪,喜欢一个人不敢当面向他(她)表白,只能通过书信来传达爱意。写信,真是一件浪漫的事情。
02
“快过年了,街上的人们都行色匆匆,
不会留意转角处,风雨无阻地站着一个饥饿的邮筒,翘首眺望着远方的亲人。
邮筒年迈苍老了,黯然的面孔,头顶有些斑秃,墨绿色的外套十分憔悴。
心里珍藏着熟悉的笔迹,精美的信笺。
上面散发出玫瑰的的幽香,浸印着思念的泪痕。
它默默地数着天空传来鸿鸟的叫声,计算八千里关山云月的邮程。
催魂的电话铃在分派彩信,时间失重了,情感没有了分量。
键盘上急促的马蹄声,哒哒、哒哒,踏碎了绵绵的思念,无法收藏。”
——《饥饿的邮筒》
在朋友圈里读到这几句话时,心里不禁感叹,我们有多久没有写一封信了。随着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的普及, QQ、微信等即时社交工具的兴起,那种靠书信联络的方式,已经慢慢消失了。我已经有十多年没有写过一封信了。
03
记得我第一次写信是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在家一面种地,一面照顾老人小孩,家人之间只能通过书信的方式来互报平安。母亲不识字。父亲每次寄信回家,母亲就去村里的一位老先生家,请他读信,回信。自我识字起,读信、写信的任务就落在了我身上。刚开始,母亲口述,我写。遇到不会写的字就用拼音代替,慢慢地我学会了查字典,再后来我就能独立成文了。
用书信来表达我自己的思想,是从高中开始的。初中毕业后,考上高中的同学有些不在同一所学校,没有考上高中的同学就去外地打工了,于是书信便成了我们同学之间友谊的桥梁。倾诉学习的压力,探讨学习的方法,倾听彼此的心声……分 享喜悦,分担痛苦。书信,让那些忙碌而紧张的日子,多了些期盼、安慰和欣喜。
到了大学,寝室里安装了电话。那时的电话,需要我们先买充值电话卡,再输入账号密码才能拨通。或许是因为经济,或许是因为情怀,在各地求学的同学们之间联系更多的还是书信。
我们在不同的城市上学,世界更精彩了,视野更开阔了,所思所想更多了,书信如鸿雁般在各个城市上空飞来飞去。还记得,寄信后翘首以待回信的期盼;还记得,收信时迫不及待想打开的迫切;还记得,读信时与朋友心灵交谈的畅快……
04
可是,无论我们怎样留恋书信带给我们的温暖,书信还是被快捷的通讯方式淘汰了。写信慢,寄信慢,书信已经消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现在,一条短消息,对方瞬间就可以接收到。不仅是讯息,还可以是声音,甚至是图像视频,只要你想,一秒不到就可以呈现在眼前。但也正是因为沟通的便捷,让我们的 “对话” 变得廉价而随意,让我们无法体会文字和书写所表达的珍贵情感。
如今,你是否还记得那个纸短情长、书香寄远、见字如面的年代?你是否还记得自己写的最后一封信是什么时候,是寄给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