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徐向前十岁开始正式读书。
先是入了村里的私塾。读了两年,受时代风气影响,转到了东冶镇上的沱阳高小。
高小是新事物,它的管理方式,课程设置,氛围、风气等,让一直在闭塞环境中的徐向前感到新奇,他很喜欢这个学校。
但有一天,毫无思想准备地,他被要求:
不能再去东冶镇上学了!
这一天,在外归来的父亲要看看儿子的学业,对徐秀才来说,考学业就是考文章。
徐向前很自信,因为他在学校作文成绩很好,认为一定能过关。说不定还会受表扬哦。
但这次徐向前——后来神机妙算的徐总指挥——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导致一败涂地,直接懵圈。
这个错误就是忘了“知己知彼”的原则。
你在学校作文不错,但在徐秀才这里,标准完全不一样。
就这样,等着表扬的好学生,不仅没有等到表扬,连批评指导也没等到,父亲直接作出最终裁决:不能再去新学校。
因为徐秀才觉得,儿子的文章越来越差了,“再在那里学下去,作文成法都要忘光了”!
相信徐秀才的儿子在短暂的懵圈后应该很快就反应过来了,在父亲的心目中,将来儿子还是要走“正道”,考秀才的。
看来人不能过于兴奋,过于自信。
因为太喜欢这个新学校了,一向听话顺从的徐向前再三向父亲请求,但徐秀才为儿子学业计,断然拒绝。
这样,徐向前又回到了死气沉沉的私塾,继续那种摇头晃脑的读书生活。
徐帅在回忆录中说,这件事对自己打击很大。
但长远看,这种打击的意义和价值,可能比你多读几年书有用的多。
因为人一生中,这种看似没有道理的强大外力永远存在。没道理可讲只能忍着的情况永远存在。
面对这种情况,你蹦上天也没用!不仅没用,反而会让事情更糟糕。
不经打击老天真。
既如此,不如提前。因为以后再经受,付出的代价就要更大,有时能大到你承受不起。
那么,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
二
徐向前见过新学校,再回到私塾,感到很压抑。
不过没关系,他很快就会摆脱这种压抑。
在私塾又待了不到一年,因为家里境况越来越差,已无力供俩男孩读书,谁继续读?当然长子。
私塾也读不成了。只能回家务农。
这在一个十四岁的孩子来说,不可能没想法。但没有办法。
再往后,实在没有办法,孩子大了,不能再蹉跎,徐秀才只能退而求其次,为儿子前途设计,要学点东西。
于是,徐向前远赴河北,做了一家小书店的学徒。
这是事关前途的决定,也就是被迫放弃了“正路”,选择了等而下之的另一条路。
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见识过,读过书,明白一些事理,但又无能为力,他不得不挥别一种人生,背井离乡,去投入另一种人生,在这种关口,他该是怎样的心境?
学徒生活持续了两年多。
然后机缘巧合,阎锡山办的国民师范招生,公费。一直坚持读书的徐向前顺利考上师范学校。
毕业就是教员了。
那个年代读书识字的少,一个小学教员,已经算是一个很好的前程了。体面,薪水也高。
而且,用徐帅的话说,从一个学徒,成为一个教员,这是很不容易的。
不仅要自己努力,关键这个机会太难得了。
这种梦幻般的变化让徐向前很高兴。
徐老师热情洋溢,努力工作,并给自己树立了“教育救国”的远大理想。
这倒是真的,徐向前考入师范那一年,“五四”运动爆发,那个大变革的年代,有知识懂道理的年轻人都是心怀天下。
但不知道这时的徐老师还记得上次的事不?一高兴,就来事!
徐向前被介绍到阳曲县太原第四小学工作,教一年级。工作兢兢业业,加上天性谨慎持重,在学校表现堪称无可挑剔。
但第一个学期结束后的寒假,徐老师突然收到学校的一封信,措辞委婉而典雅,但意思表达的很明白:
别来了。
什么?为什么?凭什么?我容易吗?有今天我容易吗?我怎么了?给个说法啊!
没说法,就是不想用你了,行不?
这种情况,你呼天抢地,撒泼打滚,爆校长的黑料,去闹,去学校门口拉横幅,仔细想想,都没用。
所以姐姐让他去学校问个明白时,他没去,他说:“有什么明白不明白的,明白不明白都不会再叫你干了!”
既如此,那就如此吧。
后来徐父辗转托人找关系,徐向前进入了另一所学校,阎锡山老家河边村的川至中学附属小学。
徐老师在这所学校工作了两年。
这期间,除了努力工作,徐老师受社会大思潮的影响,思想不断进步,救国救民的理想也愈发强烈。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救国救民就从眼前的孩子们做起吧。
于是徐老师在教学中开始找机会穿插一些历史故事和现实事件,鸦片战争啊,太平天国啊,南京条约啊,义和团运动啊,八国联军啊,巴黎和会啊,辛亥革命啊,希望通过这些东西,引导孩子们认识中国,了解社会。
校长听说这事,很重视,专门约谈了徐老师,要求徐老师停止宣讲这些东西。
徐老师二十多岁,虽天性持重,但也有年轻人的血气方刚,加上时代的疾风骤雨鼓荡起来的热血,徐老师当场表示不服,并质问校长:
为什么不能讲这些?
校长没说话,但几天后,用一封辞退书答复了徐老师。
这次知道原因。
但又好像不太明白。我不就是想救国救民吗?我哪里错了?
你没错,我们错了,好吧?但请你离开。
就是这样,没有道理好讲。
自己想不开,自暴自弃,怨天尤人,灰心丧气,愤世嫉俗,甚至做点傻事,让无良写手杜撰一篇《一个寒门教师之死》,似乎都有充分的理由,但冷静点,想想,没用!
既如此,就如此吧。
这不是软弱。
恰恰相反,认清现实,接受现实,面对现实,这是坚强,一种理智而冷静的坚强。
至此,徐老师的教师生涯算是彻底结束了。
三
饭碗被夺回去了。“教育救国”的理想也被夺回去了。
但一个有知识有思想也见识过世界的年轻人,已经没法在家里呆下去了。
徐向前接着去了太原。并无明确目的,只是怀着一种模糊的想法寻找机会而已。
这时徐向前的哥哥,徐家长子徐受谦,已在太原工作,得到了广州黄埔军校要招生的消息,找人做担保让徐向前去考。命运再次垂青。
从这时起,二十四岁的徐向前,才开始找到自己一生事业的路口。
我觉得也是从这时起,徐向前才基本完成了承受委屈、接受无奈的人生一课。
在这之后,读军校,当兵,打仗,入党,确立一生的信仰,经历各种艰难险阻,越过无数惊涛骇浪,但徐向前始终安静从容,屹立不倒。
有赫赫之功,又能谋身自保;隐忍沉默,而又光明磊落;精明睿智,而又正气浩荡。
细究起来,这当然有复杂的原因,但徐帅的性格在其中一定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
而能承受委屈,能面对现实,又是徐帅性格中极其重要的一面。
从个人角度讲,徐帅其实并不顺遂。
比如在鄂豫皖刚刚干起来,上边就派人来了。就像你被总部派到某地发展业务,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分公司刚见起色,上边派人来了,你退居副手,你心里怎么会没点想法?
比如已是赫赫有名的红四方面军总指挥,正在前线打仗,后边莫名其妙地老婆被抓起来了,怎么可能无动于衷?
比如队伍整编,老大那波人改为一队,老大当队长;老二那波人改为二队,老二当队长;你这波人改成三队,派个人来当队长,你挂名名队副。别说自己了,下边的人都为此抱不平!
诸如此类,大大小小,看起来没道理的事,还有很多。
不能承受委屈,每一件事都是不可逾越的障碍;心胸不够宽广,也不可能拥有风浪中闲庭信步的从容。
有情绪正常,但闹情绪就是不成熟。
这方面,有不少惨痛的教训,于公于私,都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这个就不举例子了,有心人自己补充。
四
但忍字头上一把刀。
太难了,忍不住。怎么办?
我觉得不妨视野开阔点。
你要知道,很多时候,所谓的“没道理”,只是因为你看问题的角度。
你局限在自己的立场上看,当然没道理,但换个角度看,往往又有道理。
比如你觉得空降大员没道理,但上边考虑的是根据地不断发展,要加强各方面的领导力度,给你派个大人才去领导,这个角度看,这是疼你好不?
你觉得这“大人才”还没我厉害,凭什么我退他上?
那是你还没有充分证明自己,领导们不认识你,跟你不熟,行不?但认识这位英雄,而且觉得他很厉害,有没有道理?
你要真行,你就证明自己,你要真行,早晚总指挥还是你当。
但如果当时就使性子闹情绪,那不仅毫无用处,恐怕你连这明自己的机会都没有了。
你觉得当队副有情绪,凭什么人家都是原班人马原班头,到我这就变了样?
这样想有你的道理,但各种原因错综复杂,上边从全局考虑,当然也有自己的道理。——这个也不细说。
这也是道理。
所以有时候你梗着脖子非要讲道理,那只是你心胸狭隘思路逼仄罢了。
局限于自己的道理去讲道理,那才是真正的不讲道理。
所以,不要愤愤不平,不讲道理的,正是你。
五
可是,就没有是非了吗?当然有。
我说一切皆有道理,不是混淆是非,而是针对内心,是一种思想方法,是开解委屈,安抚自己的思路。
校长无端辞退你,当然没道理,但校长七姑家儿子的领导的侄子要来,职位有限,校长作为一个重情重义的人,当然得赶走你。这就是校长的道理。甚至是校长的仗义。
当然是坏道理。但坏道理也是道理,是那个时代那个环境中,作为一条重情重义的汉子的小学校长的道理。
哥哥读书自己退学,凭什么?
凭的是长子长孙的身份。凭他是嫡系。
当然是旧道理。但旧道理仍然是道理,而且是深固难徙的道理!....
对这些歪理,我深恶痛绝,但其时其地,我没有办法,怎么办?
一个字。
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