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捷老师的课是我非常喜欢的课,去年在省人民会堂听的《猫》至今还记忆犹新。今天的《父爱之舟》,
何老师以单元导语引入,让学生看清目标,提取关键词,场景,细节,情感然后逐一理解什么叫场景,什么叫细节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告诉学生,父爱之舟写于作者晚年这么多细节,为什么还能历久弥新,还能这么清晰?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在提问了四五个学生之后,发现学生思维陷入第一个回答问题的学生的固定思维模式当中,都认为这是作者刚刚做的梦,所以细节更加清晰。于是老师果断放弃这个问题,明确告诉学生不在小问题上浪费时间。这种真实感是亲切的、是值得敬佩的。
接着老师出示了环环相扣的学习:渔船是怎样的?这么简陋的小渔船,凭什么会被作者称为父爱之舟?我的梦中都出现了哪些难忘的场景?哪些细节让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父爱?然后引导学生以不同的生活场景、细节,回忆其父亲,教师语言就如作者话语一样,不以斐然的文采见长,而是以感人至深的“情”取胜。这节课落实了单元教学目标“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
特别要提到的是,何捷老师一贯注重课堂上的细节,和学生好习惯的养成。比如:在处理“这么简陋的小渔船,凭什么会被作者称为父爱之舟”这个问题的时候,他鼓励学生多种角度思考,要求别人说过的就不能再说。无形中开启了学生的思维,开拓了学生的表达。在引导学生对比“凉粽子和热豆腐脑”这一细节体现父爱的环节中,为学生做范例、搭支架。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促进他们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还有一个值得学习的点就是何捷老师这一节课不停的让学生放松自己,不必在意坐姿。他不停的在说,“看向这里”、“往这里看”。这可不仅仅是一句常见的话,“让学生放松自己,不必在意坐姿”最大的好处就是让学生放松心情,从外部形式上解除思维禁锢;让学生“看向发言的同学”,是为了让他们认真倾听。倾听是思考的前提,思考是课堂学习有效的保障。
整节课,何老师以场景、细节、情感三个关键词之间的关系为主线,带领学生进行解读、助学,进行有效建构。他回避因文体特点而导致的连篇累牍,在设计上采用“精讲”加“延展”的方式,让学生在充分感受、品味重点部分文字蕴含的情感,并获得方法后,自主迁移。他这节课就像课后他自己说的那样,没有太多的“花花肠子”,就是实实在在地组织教学内容,扎扎实实的带领学生落实语文要素,真真实实地为老师们呈现语文学习的过程。
个人感觉这节课做设计的几个问题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稍有些难,所以造成课堂有些“艰难”。老师启而不发的情况出现了几次,学生学着学着自信心就降低了。这就是何老师说的,学情的重要性。我们在备课的时候要考虑学生在哪里,也要考虑我们的目的地学生能不能走到,又是怎么做走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