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精进》这本书里给出了一些答案,“精进”一词是来自佛教,意为“努力向善向上”。这本书为大家提供了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成功七个方面的精进路径,可以作为我们奋斗路上的一本工具书。
最优选择
我们的人生每天都面临着众多的选择,如何做出更好的选择,是我们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但是仅仅一个好的选择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的是最好的选择。要想做出最好的选择,我们要从终极的根本问题出发,把人生的最高目标作为第一原则。
我们要树立一个最高目标
一个人在自己内心树立了什么样的最高目标,设定了什么样的价值尺度,就反映了他有一个怎样的格局。格局的大小决定了他们如何做出选择。
4个层次的格局,
零度格局:没有目标,只是追求当下的潮流。
人们成为盲众,看到的是幻象和噪声;
一度格局:旨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人们看到是自己的能力和欲望;
二度格局:他们毕生的行动就是追求和捍卫真理。
看到了这个世界深处的真和美;
三度格局:以改进社会,增强人类的福祉为最高目标。
则看到自我与世界、自我与整个人类之间的纽带。
伟大的史怀哲说过:人不能只为他自己而活,我们必须认同所有的生命都是珍贵的,而我们和所有的生命是结合在一起的,这种认知指引了我们心灵和宇宙的关系。
我们也许无法达到这么高的境界,但是我们可以在现有的格局之上,前进一步,稍微地要求高一点,往上走一点,这样我们也许能看到更广阔的天地。
为了使目标更崇高一点,不妨先回忆一下本周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事情,记住这件事情带给我们的心理感受。如果这种感受是充实快乐的,那我们就要追求这种感受。然后不断地思考,用什么来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可以持续地获得这种愉快感。
明确了自己的最高目标以后,我们要勇于说不,选择那些真正特别的事情。不要因为一些不必要的事情就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我们只为自己内心真正渴望的事情付出时间。
只要我们勇敢一点,为自己树立崇高一点的目标,勇于说不,我们就可以做出更好的选择,更完美的决定。
逃离隐含假设
对待时间的正确态度是:把时间用在值得付出的选择上。
那问题来了,面对这么多的选择,我们要怎么衡量?选择错误了怎么办?选择的任务太多怎么处理?这是我们今天要阅读的内容。
我们常常陷入选择的困局。困住我们的不仅有客观事实,还有各种惯性思维背后的隐含假设。它们限制了我们的思考范围和思考角度,让我们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
比如,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在一家公司做着无关紧要的工作,他渴望去大城市展现自己的才华,但是因为自己的能力水平所限,内心十分的焦虑、自卑,没有勇气做出选择。这位学生之所以焦虑就是因为给自己设置了众多的隐形假设。
比如,工作只能一成不变;只有大城市才能找到好工作;没法改变就是个人懦弱的表现。这些都是他自己添加的思维局限,让自己只能看见两三个“可见选项”,而意识不到更多的“可能选项”。
我们自己也常常被生活中的隐含假设所蒙蔽。其中,这四种隐含假设十分常见:
1.赛道假设:认为人生就是漫长、设定好的比赛项目,获胜者寥寥无几。
2.低关联假设:认为人生的经历相互独立,不存在什么关联。
3.僵固型心智:认为自己天赋不够,智商平平,失去了继续努力的勇气。
4.零和博弈:很少思考双赢的方案,总想着从别人那里夺取利益。
面对生活中的隐含假设,有三种思维框架来寻找新的可能。
1.目标闲置。
不妨把我们面临的问题暂时放一放,用其他思路去思考,重组时间,让我们的时间更加灵活,在生活,学业和事业之间转战腾挪,解决问题。
2.能力嫁接。
我们应该认识到,能力是可以迁移的。努力发现可选择事物之间的潜在关联,通过各种方法把它们结合在一起。面对学习新知识的困难,我们要融会贯通,用我们最擅长的东西,助力我们新任务的解决。
3.特性改造。
我们对自己的工作都有一定的掌控度和自由度。不妨把被动的“消费型兴趣”改造成主动的“生产型兴趣”,同时对我们的工作做出创造性的改造,让我们在工作中获得乐趣。
精细思考,优中选优
现代人的痛苦还来自一个方面,便是面对众多选择,却无从下手。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精细化思考的基本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精细化思考就是要求我们从事物不同的方面深入了解,细致分析,通过综合评估,和分析结果得出自己的答案。
我们可以运用维度分析法来进行分析。以我们选择工作机会为例:
第一步,我们要思考根本性的问题,即为什么要工作,想通过工作得到什么?从源头上定义问题;
第二步,我们就要找出所有的工作特性,列举影响我们选择的因素,比如说收入、发展机会、工作地点等因素;
第三步就是在列举的这些因素中进行筛选,赋予不同的因素不同的分值,最后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
最后一步,便是将这些因素的分数汇总起来,对比总分让我们做出精准的选择。
不过维度分析法虽然有效,但并不适用于所有的选择情景。尤其是对于感情喜好比较强烈的情况,或者是复杂程度较高,牵涉面过广的情况。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考虑拇指法则。拇指法则指由经验形成的、只考虑少数因素的简单规则,比较适合处理感情问题。
选择并非一成不变
珍妮·苏克是哈佛法学院首位获得终身教职的亚裔女性,但她小时候却是进入美国顶尖的芭蕾舞学校接受训练,并且想做一名芭蕾舞舞蹈演员。后来,因为父母的阻挠,她放弃了舞蹈的梦想,进入耶鲁大学学习文学。在她获得文学博士学位以后,她突然觉得自己并不适合文学研究,转而对法学产生了兴趣,进入哈佛大学法学院,并且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
珍妮·苏克不断改变自己的学术生涯,为自己的人生重新作出选择。她的例子告诉我们:人生就是一个持续选择的过程。我们做出的选择并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需要针对人生的变化,对选择进行合理的调整。
但重新选择并不意味着重新开始。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恒久不变的内在,比如说兴趣,天赋、动机和能力,这些并不会因为选择改变而发生改变。利用这些不会改变的能力,我们可以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建立某种联系,把以前的生活经历和现在的生活经历串联起来。
我们要记住,自我不是凝固的,而是在我们的内在不变的基础上,不断的扩展,不断的选择,我们的人生也因此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我们也许会做出错误的选择,并为错误付出太多,但是没有关系,不断选择,这是人生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