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博物馆“天地同和——中国古代乐器展”中,第一件展品就是我今天和大家一起聊的“贾湖骨笛”。
它能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是由它的价值决定的。
我先把展签上的文字录下来,它是属于公元前7000-前5800年,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文化,全长20.4厘米,1986年出土于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它是用鹤类的尺骨制成的,共有7个孔,孔距1.6-1.7厘米,孔径0.3厘米。骨笛整体为细长管状,横断面呈不规则圆形,两端微上翘,一端略粗,表面光滑,制作精细。在孔间、孔上方均可看到钻孔前刻划取准位置的记号,可以证明当时制作骨笛,已经过精确的计算。
据查,当时在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有20多支,除了这件的7孔外,还有5孔、6孔和8孔几种类型,能够演奏传统的五声和七声调式乐曲。这些骨笛不仅是中国最早的乐器实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吹奏乐器。
关于这些骨笛在中国音乐史、考古史、文化史上的价值,已有太多的专家进行过分析研究,我就不再班门弄斧了。我想说的是,这些骨笛的存在有力地证明,在远古时期,河南有仙鹤的乐园。能在一个墓葬中发掘出20多支骨笛,可以想见骨笛在人们日常中一定很常见。制作骨笛的成功率不知有多大,但至少可以说明当年这里的仙鹤数量一定不少。
由此我又想到了河南省博物院里的一件镇馆之宝“春秋莲鹤方壶”。它发掘于河南新郑,盖上立着一只振翅欲飞、栩栩如生、仙气灵动的仙鹤,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件盖不可倒置的壶形青铜器。如果身边没有大量的仙鹤,没有很好地观察过仙鹤,只怕是想象不出来的,即使能想象出来,也不会制作的如此生动。
我还想到了一个成语“玩物丧志”。说的是春秋时期卫懿公酷爱养鹤,整天与鹤为伴,还给鹤加封官职,出入与鹤同车,官员和百姓怨声载道,卫懿公死后不久,卫国也灭亡了。在为卫国人惋惜的同时,也为仙鹤感到高兴,卫国是它们的乐园。
春秋时卫国的地域范围在现在河南鹤壁、新乡一带。鹤壁传说就是有仙鹤出入的地方,现在淇河湿地公园里还有无数的仙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