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心理摸排表格填写中,用最简洁的语言评价自己,我们班小s同学用了两个字评价自己:废物。
看到这两个字我很心痛,怎么会有孩子用废物来评价自己。这个孩子对自我的认可得有多低,难道孩子不理解废物这两个字的内涵。再仔细想想,废物这两个字一定是来自于孩子父母的口头禅,否则孩子不可能会用这两个字来评价自己。
也许父母在家经常会用废物来责骂孩子。孩子妈妈我谈过两次,两次都是因为作业问题来学校。第一次是开完家长会的第二天,孩子作业没有完成。可见家长会上的陪伴监督一项也没落实到位,我很生气,就通知了家长到校,家长很快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意识到是自己的问题,对孩子作业学习只是催促:赶紧写作业,写完了吗?在家里尽到的责任和义务也就是个询问者,而不是真正的监督和陪伴的实践者。
第二次来学校同样也是因为未完成作业,这次是直接领回家,我狠狠地批评了家长,孩子的问题多半是家长的问题,回家好好反省自己。回去后妈妈给我发了信息,孩子的懒惰多半是自己的原因,他要好好监督孩子。
这样的孩子在父母眼里就是个不让父母省心的孩子,在家里唠叨最多的也是如此,再急眼了肯定能说出废物两个字。孩子就在父母的唠叨声中,自己也认为自己是个废物了。对自我评价很低的孩子,长期生活在被否定中,对自我的否定中,他就会信以为真地以为自己就是无能,就是个废物,这就是吸引力法则。
有句话说得好:一个不被允许犯错的孩子,是无法成长的。
每个孩子都会犯错,孩子犯错后,父母的反应,决定了孩子在这场错误中获得的对外界的认知和对自我的评价。
中国式家长很多时候教育孩子的时候,其实是自己负面情绪的肆意发泄,和对自己在教育上无能的愤怒。他们用羞辱和贬低的语言想要纠正孩子的错误,激励孩子前行。
却不知,那些反向激励,就像是插在孩子心口的一把刀。伤了孩子的心,毁了孩子的自尊,灭了孩子的成长热情。就像“蝴蝶效应”般,原本微小的一件事情,被不断放大后,引起一个大范围的变动。
孩子会朝着父母给的标签一点点发展,最后就会成为父母嘴里描述的那个样子。
波兰作家显克维支说:如果每个孩子都能有一只“温柔的手”在引导他前进,而不是用脚去踢他的胸脯,那么,教育就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
为人父母一定要懂得,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错误会伴随而行,它是孩子成人的一门必修课。别急于一时的纠错,别打击孩子尝试的机会,只有让他亲身体验到错误带来的伤害或者失落,他才会懂得责任、懂得经验、懂得判断。
在把握好大方向的路上,允许孩子试错,才是给孩子最温暖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