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共情能力?简单的来说,所谓共情就是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上去看问题,能够体会到他人内心的情绪或者想法,这就是一种共情能力。这种能力虽然说上去很简单,但是要去让一个孩子掌握这种能力,甚至变成一种很本能性的一种能力,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个人刻意的去思考别人内心的想法,或者叫揣摩别人的内心深处的想法,这种功利性的做法不是共情。共情能力很多时候是像本能或者是像一种习惯一样,并非刻意而为之。
共情力是指在某一个情境下,个人很自然地能够设身处地的去为他人着想,体恤别人或想到他人的一些需求等等。那么孩子的共情能力如何培养呢?简单来说,在儿童早期阶段就是要给孩子建立一个共情的榜样。各位家长,你们觉得自己的共情能力够吗?你们是不是很多时候共情到你们孩子的一些内心想法,你们是不是做到及时的响应了呢?我来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在生活里边你回忆一下有没有发生类似的事情。
当你的孩子有某种需要,比如说他想要吃一块雪糕,今天已经吃了一根了,他还要再吃一根雪糕。面对他这个需求,你是怎么做的呢?很多家长都会问我的问题是,这个时候我到底应该满足他?还是应该不满足他?如果我不满足他,她哭啊闹啊,各种跟我对峙,让我很心烦也很心疼。如果我去满足她,我总感觉我又把我们的规则破坏了,感觉我过度的去宠溺他。因此,很多家长的做法有可能是利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或者是跟孩子讲道理呀等等,用这些方式去跟孩子进行沟通,结果又会怎么样呢?
可以说效果应该是非常非常的差劲。父母越是去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尤其是对于已经两岁以上的孩子,你再用这种方法,孩子会非常的愤怒,他会越来越极端的手法来对抗。为什么呢?我们早期在孩子小的时候使用转移注意的方式,其背后的逻辑是希望他能够忘记他的需要,利用他记忆力不够好这个特点,让他彻底忘了他的需求。因此我们会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孩子小的时候效果很好,但是到两岁以后,这个招数就不行了,当然,孩子小的时候,我建议家长也不要总是用转移注意力。研究表明,那些总是用转移注意力方法的父母,在孩子两岁时收获的一定是一个熊孩子。 讲道理的家长会跟孩子说:唉呀,宝宝不能再吃了,你看你已经吃了一块了,再吃肚子会疼”。但是你的孩子根本不会去听你的这些道理。
OK,那这个时候我们到底要怎么做呢?今天我跟大家说一个共情的过程。首先我们来分析下这个情景下孩子的内心状态,当你的孩子被某种需要捕获的时候,孩子的整个大脑都会处于一种情绪态,他负责理性分析大脑功能丧失了。此时你给他讲的很多道理跟他的需求无关,那么这些道理就是噪音,他一句也听不进去。但是当你非常郑重的把孩子这个需求清楚地描述出来时,这样说“宝宝,你是不是特别特别想再吃一块雪糕”,再熊的孩子也会冲你点头说“是的,是的”。孩子这时会直视你的眼睛,会冲你点头。你继续描述“你是不是特别特别想吃一个草莓味的雪糕!”你的孩子会破啼为笑,继续冲你点头。注意,此时他的大脑已经在发生变化,由情绪态进入正常状态,理性分析的功能恢复了。好,讲道理的时机来了。还是原来的道理“你看你已经吃了一块了,再吃肚子会疼”。你再提供一个折衷的方案,比如说,那这样,今天我们吃几个草莓,好吗?或者用其它水果来代替,也许这个时候孩子就接受了你的建议,并且把情绪也控制下来了。
记住,那些在超市里要玩具打滚闹猴,哭了很久的孩子,最后已经不是因为得不到玩具而哭了,而是在生父母的气,气父母就是不回应他们的需求,不尊重他们的需求。
我把这个教养原则称为先跟后带。先跟后代原则就是对孩子的一种共情。我们简单的把孩子的需要做有效及时的描述,其实就是一种共情,告诉孩子你懂他。其实我们大人都是非常的清楚孩子内心的小九九,可是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去回应,去描述,没有做到有效的共情。
一个没有明确用语言表达的想法或情感就像藏在你们家柜子里的一条蛇,具有很强的情绪能量,让你怕的不行;但当一个想法或情绪被语言情绪描述了,它就变得像一条放在玻璃罩下面的蛇,情绪张力会大大下降。这就是描述孩子需求或情绪的作用机制。
先跟后带的原则如果变成了你的育儿习惯,你会看到孩子以下的两个收益:
第一,你们家孩子进入超市,他跟你说:妈妈,小朋友不能吃巧克力,吃巧克力会坏牙齿。大家想想,他为什么这么说?对,实际上他内心是特别想吃,他情绪需求的那个脑在跟他说:吃巧克力;但是它理智的那一部分大脑就告诉她,不能吃,所以他是在用语言安抚自己的欲望,这是自我管理的开始。所以说父母对孩子的共情或者先跟后带的这种教养,会让孩子逐渐的具备了自我管理的能力。在此之前,孩子理性的脑和感性的脑是非常分裂的,不能互相对话。但是父母的先跟后带像桥梁一样,让孩子理性的部分和情感的部分能够有效的对话,逐渐的让理性部分去有效的管控情绪。这是第一个收益。
第二个收益,我们孩子可能在随后的生活里边,他开始懂得去捕获别人内心的需求,因为你经常去捕获他需要什么,他想要什么,那么他慢慢的也懂得了父母的需要是什么。这样也就慢慢的开始知道并非是他高兴了,全世界都会跟着高兴。并非他做了某一个行为让他自己很兴奋,其他人也会跟着很兴奋。这个时候他慢慢的开始会去关注去看父母的需要是什么,父母当下的情绪特点是什么。这就是一个重要的起点。当他能够学会去共情自己的父母,想去尝试理解自己的父母的时候,那么她其实已经在慢慢建构自己的共情能力。这个时候他在随后的生活里边可能也会去关注他人的需要。
共情能力是一个人未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非常重要的能力。之前在一个课堂上,一个家长问我:唉呀,我们家孩子万一上幼儿园被别的孩子欺负,怎么办?这个情况我怎么避免呢?听到这个问题我也问了家长一个问题。我说:你看一下在学校里边,哪些孩子容易被欺负,哪些孩子从来不被欺负?结果很明显,如果这个孩子身边没有朋友,其他小朋友都不喜欢他,这个时候他一定会是校园暴力的施暴者,或者是行为不良孩子欺负的对象。如果一个孩子身边有很多的好朋友,他一定不会轻易被欺负,因为他有很强大的支持系统。老师喜欢他,身边的同学也喜欢他。那问题来了,为什么有些孩子会被身边很多的小朋友喜欢的?那就是因为他具备共情的能力,共情能力帮助他建立了非常好的人际关系。
共情能力第一个练习机会就是亲子之间的共情,因此我们说良性的亲子关系是他未来人际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起点。
今天的课程带给我们做父母的是,在孩子有需求情绪冲突的时候,一定要坚持先跟后带的原则,这个原则不仅仅是一个化解当时情绪冲突的一个利器,更是培养孩子未来共情能力的一种训练,在父母不断的训练的基础上,孩子会更加了解你们,了解身边的朋友,从而获得强大的支持系统,帮助他们发展处有利于一生的人际关系!